潘春波:公民办同步招生,全社会应同频共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减负方案》)都已明确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2020年开始,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而推动这项政策的落地落实,需全社会同频共振。
一、各方要理性对待民办学校招生政策的调整
当前,一些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存在“抢生源、挖老师、整资源”的不和谐办学行为,不仅影响招生秩序,更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前招、提前学、提前考”成为部分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吸纳优质生源的“杀手锏”。
因此,不论孩子的资质与学习起点如何,家长都希望孩子参与民办学校入学考试,试试运气。一些人将民办学校提前招生做为一种“产业”,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推波助澜,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意见》和《减负方案》明确公民同招,我认为不是削弱民办学校的社会价值,而是顺应教育改革广泛的社会共识。其目的是优化当前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和均衡,从而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为此,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家长、教师与政府都要及时应对新变化,做出新调整,顺应新时代教育的新格局。
二、公办学校要转变观念增强活力提升品质
首先,要认识到位。坊间有人认为,《意见》给了公办学校一个利好消息,今后生源质量有了保底,按照过往的管理经验办一所优质学校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是认识不到位,观念不更新,跟进不主动,策略显单一的不负责任思维。
其次,要增强创新活力。一些民办学校教育方式优质、管理策略灵活,有其优势。公办学校必须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培育,并做为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需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增强美育熏陶,设立特色创新课程,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
第三,要重视教学研究。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分做好分层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育人与育分联结。分层教育的出发点是适应青少年心理特性的需要,这是公平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现,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了老师和学生的无限可能。
三、民办学校重在凝练内涵寻求发展新优势
《意见》的出台,也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在新的格局下寻找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对民办学校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对于保证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起到最基础的政治核心作用。要守正,规定动作要到位,凝聚人心。要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教育体系,将育人工作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从“点”转到“面”再到“体”,推进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有机结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体系,达到多方合力育人的效果。
其次,注重学校内涵提升。要通过发展学校内涵,走可持续的道路,使学校的文化内涵到达更高的水平,使民办学校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创造一片属于自己新的优势。要认真梳理学校文化沉淀、特色创建、品牌创造等,建设符合学校发展的课程体系,全面落实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多元课程活动,形成综合课程链。
第三,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当下基于学生发展的各类素材与资源很多,民办学校要学会从校内与校外的资源中寻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将有价值的问题提炼成切合自己学校新阶段发展研究的主题,并生成观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更优的新资源。而实际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与高校原有优势资源都可以成为下一轮民办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四、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观,政府需保驾护航
一方面,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家长的价值观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轨迹。《意见》的出台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过去那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会离这个时代渐行渐远,片面追求过于狭窄的知识结构、过度的分数追求、僵化的教学模式会一并远离,释放孩子潜能才是教育未来的真谛。所以,家长要了解这些制度变化,密切与学校、老师的联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当前,大多孩子从小就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多样的选择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更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形成自己的特长,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压力,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更要坚持开放办学心态。守正出新才能真正引领未来。政府要建立共识,创造更多为公民办学校打开边界的机会。政府要持续发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实现“同步招生”。同时,全社会更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只有教师专业化加强了,待遇提高了,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落地。
作者系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