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卢志文:促进良性竞争 提升学校品质 缓解教育焦虑
2020-03-16
教育之江
作者:
  当下的基础教育,一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成就巨大,另一方面也存在供给不足和发展不平衡,整体上呈现出高利害、高关注、高焦虑和教育满意度不高。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所有公办民办教育人的共同目标。
  满意从哪里来?满意以“选择”为前提,有选择才会有满意。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落实到具体领域几乎都是以选择性的增加来体现的,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而“选择”以发展为前提,有发展,才会有供给,供给充足,才会有选择的可能。因此,增加选择性是现实的迫切需要,而实现这一切,靠的是解放思想和多元发展。这是教育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意见的出发点非常明确,尝试为弥漫全社会的教育焦虑症开单抓药,目的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其本质不是遏制发展,而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学校品质,促进高位均衡,减少教育焦虑。
  国家从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角度,提出改革意见,属于典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满足需要,创造需求!当下,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公办民办都经历过,一直特别期盼教育能够有一个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然后,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服务,比智慧,比付出,赛质量,赛成果,赛发展……这个愿望,也可以说是所有教育人和全社会的普遍梦想。实行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都是朝向这个梦想的努力。然而,现实中,这个梦想还远未真正实现。公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之间,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即便同类学校,校际差距依然很大。正因为如此,通过招生政策的调整,努力减少这个差异,而不是进一步放大这个差异,这样的努力,是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过程可能会是痛苦而漫长的。一方面,人们的需求多元,另一方面,教育的“剧场效应”又放大了改革成本。
  教育的过程公平是因材施教。电脑随机录取的起点公平,对过程公平的因材施教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对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薄弱学校还是优质学校,公民同招、电脑随机录取都会有一种洗牌效应:有的利好,有的利差。但,无论利好利差,最终人们关注的还是你这所学校的内在品质。起点公平,让人们对教育质量和服务的校际横向比较,有了更清晰更精准的参照。如果做不好,到时借口不再好找。这无论对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的内涵发展都有较好的倒逼和促进作用。
  公民同招、电脑随机录取并不是鼓励所有学校走一刀切的同质化办学之路。那样,既不符合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也和人们多元选择的需求背道而驰。相反,国家是要鼓励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校园文化、服务品质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创造特色。同时,作为义务教育段学校,强化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对“义务”提出刚性要求,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义务教育,必须尽义务!对于公、民办学校不同办学机制的各自优势,要继续发挥,但要划清边界。公民同招不是只针对优质民办学校的一种打压,而是整个招生环境的一种优化。公办名校的很多隐形招生优惠,也会受到制约。公民同招不是削峰填谷式的人为拉齐扯平,而是在更高平台上促进公民办优质学校良性竞争,最终让全社会收获更好的教育满意度。总之,公民同招、电脑随机录取不是简单化地全部切回计划经济时代,而是教育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完善。
  加强对薄弱学校基础办学条件的扶持和保障,是化解社会教育焦虑的重中之重。与其说人们焦虑上不到好学校,不如说人们更担心上到差学校。目前,初中出口相对单一,高中优质资源紧缺,中考变成刚性选择。这是家长教育焦虑最集中的地方,而义务教育段的出口恰恰就在此处。人们选择优质初中的意愿,远比选择优质小学更为强烈。这个背景下的公民同招、电脑随机录取,对行政部门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走向多元化和增加选择性是社会发展根本趋势,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民办学校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教育服务,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选择性需求。虽然民办教育应解决政府教育发展经费不足问题而生,但民办教育绝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性产物。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补充”到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未来在共建教育绿色生态,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满足多元选择需求方面,民办教育依然有广阔的空间,也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作者系温州翔宇中学校长、温州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