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军:内外兼修为教育创造更好环境
清华附中的办学有两个着眼点:第一,在现有政策和环境的框架下,在不影响学生升学甚至还能够提高成绩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做什么。第二,如果觉得空间有些小了,那么我们在争取空间上还能做什么。
我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推动和促使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虽然这有点异想天开,但是我觉得如果做教育的人没有一点点浪漫和理想的话,或者按现在时兴的说法,没有一点梦的话可能也做不好教育。我们要推动整个教育体制做出一些改变,至少能够充分建言献策。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育体制、高校招生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基础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高中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本应该可以大有作为,而现在培养的质量却令人担忧,许多矛盾也比较突出。
我们是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培养好自己的学生应该是校长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其次还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是许多时候,影响我们办学和培养学生的阻碍因素,往往不是来自学校内部,而来自于外部。外部的消极力量影响到了内部的发展,让我们不能放开手脚去做那些应该做的、符合规律的事,因此我们不仅要立足学校内部谋发展,还要关注学校外部谋改革。我们要为办学和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保障,共同为基础教育创造一个有希望的明天。
在基础教育方面,如果要改变现状的话,有三个层面需要关注:一个是宏观层面,一个是学校整体层面,另外一个就是教师和课堂的层面。
宏观的层面,目前国家规划纲要里对中学教育提出了非常详实的要求。但是纲要距离现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另外,高中的教育定位到底是什么?高中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独立阶段,它既承上又启下,可是现在关于它的定位不太准确。此外,社会各个层面对学校的评价说法不一,老百姓会说这个中学好,专家会说那个中学好,教育行政部门又说另外一个好。大家天天埋头办教育,却不明白什么样的中学才是好中学。
高中学校就应该走多样化、有特色的道路。高中教育如同一个赛场,有的学校是跳高冠军,有的是跳远冠军,还有的是举重冠军,他们不相上下,各有千秋,才能共同造就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宏观层面,我认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高校选拔学生的机制不合理。高校和中学是培养人才的两个重要衔接点,这种选拔机制直接左右了中学的生态方式和培养模式。大家常使用这样一个比喻:选拔机制好比拿着指挥棒的交警,中学好比是开车的司机,司机只能规规矩矩地听从指挥,否则便会被罚款扣分。
另外,高中的办学自主性,也是左右现在高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学校这个层面看,首先是定位,即你这个学校定在什么位置上。我认为,对学校的定位最好是分层。譬如清华附中对各个专业方向细分,有的学生想多学点数学,有的想多学点物理,这其中便存在差别,学校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定位和管理,还是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一清二楚。此外还要建立一个自己的课程体系,虽然校本课程20%的比重不算大,但是也大有文章可做。另外80%的国家课程可以稍微变一点花样,探索怎么改编、调整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效率、培养能力。要让教师工作充满挑战性,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培养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充分利用大学及其校外教育资源。我们的中学在这点上做的不足,大家总是想关起校门来解决所有教育的问题,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中学里的好多事情,如果没有其他学校的帮助,没有大学的帮助,没有社会的帮助,是难以顺利完成的。
从学校的基本情况来讲,学校更是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大有可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我们要创新改革什么呢?我觉得一个是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第二个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第三个是不耽误学生的机遇。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要照顾全体学生,但是要用多元的培养模式,就是说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模式培养,因人而宜,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第二个要建立学科分流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分类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一定要照顾他们的兴趣和潜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