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广东中考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适应初中学考改革要求
2018-07-27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的精神,广东省教育厅根据广东省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和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制定并颁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配套文件,《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实施,将对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特点、优点很多,主要体现在:一是确定了考试科目涵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全部科目,有利于保证初中教学的基本质量。二是确定了“注重体现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实践能力”为特征的各学科考试命题内容,增强命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初中学科教学质量。三是增加了理化生学科实验操作作为考试内容,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四是确定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科目及其计分比例,有利于避免学生分分计较过度竞争,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负担。因此,我认为,《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科学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创新性和稳妥性相交融的好方案。

  初中学考的实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适应中考改革带来的变化,我建议初中学校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确保《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有效实施。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要牢牢围绕素质教育这个重点引领学生往这个目标发展。要进一步破除唯分数论,改变应试教育观念。不断强化知识的超前学习和反复训练,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很可能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要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培养,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要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学校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不能压缩道德与法制、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体美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避免学生存在的偏科现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知识、育能力、长觉悟”相统一,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的改革。因为初中课程关系到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职业生涯选择,是高中阶段乃至大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任何学校、任何教师对此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育改革和学生管理措施,深化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促进广大初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知识面更宽,能力素质更加全面,让学生扬长避短,发展学生优势特长。为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教育)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

  四要加强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教学条件的保障。根据《初中学考实施办法》的要求,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等方面,全面满足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学校要开足开好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课程,实现由不开设实验课程到开设实验课程的转变,实现由老师演示实验到师生共同动手实验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的网络展示性实验到网络展示性实验与师生操作性实验相结合转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操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应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

  五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淡化应试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学科专业水平,努力培养既能讲好课与又能做好实验“双师型”理化生教师,努力培养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能力。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并把握所授科目的育人价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质轻负,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抱负,从小打牢文化基础,发展核心素养,锻炼生存能力,掌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备的能力和品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以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开展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适应高中阶段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对初中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要求。

  作者:广东第二师范原副校长、广东实验中学原校长 郑炽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