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周华明:能力决定生存
2021-02-1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或群体的智力、体力、文化水平、科学技术等各种力量的总称。是生存的立足之本,成就事业的动力来源。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用心培养,需要后天磨炼。
  能力决定生存,其一般含义是,人的谋生能力决定了人在世上生存的然否与品质。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说的是人纵有很多良田,也需要辛苦劳作,还有旱涝之忧患,不如具有一项自我谋生的技术,可以凭本事吃饭。正如国家刚建立之初,你在农村若有个木匠、泥水匠、裁缝、理发匠类的手艺,在城市能有一门车工、焊工等的技术,你的生活就有了基本保证。
  一门简单的技术活就决定了人的基本生存,于是,就连那些有学问的,也要谋就一门“本事”,成为一种时尚。久而久之,“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在千万学子心目中,就有了很深厚的影响与地位。
  历史总能给世人启迪与明鉴,简单一句“不唯学历凭能力”,也是经过对历史的积淀与总结得出来的。
  在清朝科举考试的历史档案中,有两份名单。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棠、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均为落榜考生。值得玩味的是,前者后来都默默无闻,后者后来都流传千古。
  想那第一份名单中的状元们,他们的“学历”可谓已高到“顶”了。一个个都被封了一官半职,成为封建王朝的维护者。他们披着喧嚣一时的“状元及第”光环,除极少数能秉持“执政为民”的理念还能算得上“清官”以外,大部分都随着自己的庸碌而成为历史的过客,或因官僚、腐朽、堕落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或倒行逆施、鱼肉人民而遭后人唾骂。反之,这一批落榜文人,穷则思变,坚忍不拔,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就自己,留下永久的名声。
  再看而今每年一度的高考,千万考生在分数榜上排列座次,然后按成绩从高到低被大学录取,北大、清华,全国名牌,国家重点985、211,再到普通高校本科、专科,经历了一整套为全国人民都关注、全体考生都期盼着的录取程序,为高校输送新生,为国家培养人才。
  此后,当我们翻开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才谱可以发现:高分高能者是精英,在新中国建设的不同岗位上,一个个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低分高能者是时代弄潮儿,勇敢进取,在风险中拼搏,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高分低能者则是陷进“应试教育”泥潭而不能自拔者,忽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对国家需要一大批高级人才,也需要更多的普通级别人才的现实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勇敢的面对,辜负了天赋也屈就了自己;而极为少数的低分低能者,则因个人天资与努力均不够而落伍,远离了自己或曾有过的理想。
  这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才图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能力在人的生存和成功中所占有的分量何其之重!
  在社会上,政治能力决定区域的发展,军事能力决定队伍的胜败,运营能力决定企业的兴衰,专业能力决定行业的未来,制造能力决定国家的安危等等,各种能力关系到的都是生死攸关的发展与结局。
  就制造能力来说,中国是全球唯一被联合国认证具备完备工业体系的国家,能生产联合国分类的39大类、191中类和525个小类的各类产品。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是国力的体现。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到“中国创造”,从出口“鞋袜、玩具”到“基建狂魔”到“大国重器”,取得了不平凡成就。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算不上制造业强国。应该说,德国、日本等国家在制造业方面一直走在我们的前面。
  日本,它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三脚插头,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张CD、DVD、蓝光光盘,第一台电子计算器Casio,第一只石英手表,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东芝T1000),第一台录像机,第一台液晶电视。它还发明了味精、方便面、电饭锅、卡拉OK、KTV、干电池、股市K线图、胃镜、LED灯等。日本在当今全球市场的摩托车、汽车工业、汽车轮胎、电子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份额上均占世界第一,还有数不清的工业领域、市场占有率第一。日本拥有领先全球两步的新材料技术,以及很多重要的硬件改进和发明!
  再看德国,有人做过调查,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却创造出2300个世界名牌。有德国制造的三个故事:一个是“帐篷的故事”,说的是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灾区收到各国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引来大家羡慕,因为德国的帐篷质量最好。第二个是“钟表的故事”,讲德国殖民时期在青岛江苏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钟表迄今运转正常;最近,生产该钟表齿轮的德国商人看过钟表后说,齿轮没任何问题,还能用上300年。第三个故事是“桥梁的故事”,说德国泰来洋行于1909年承建甘肃兰州中山桥,满合同期80年后,虽经1949年解放战争留下战痕,稳固如常,至今照常使用,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无论是帐篷、钟表、桥梁,还是汽车、火车、轮船,德国制造都具备“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五个基本特征,在全世界无与伦比。
  发展制造业首先仰赖于技术人才。关于人才的培养,一是数量,一是质量。教育界有说法,美国、欧盟高校毕业生中应用型人才占80%,学术型人才占20%.而中国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占40%,学术性人才占60%.又据统计,德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曾占比50%,日本占 4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因此,在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其数据显然有悖于中国现实的人才需求。也就是说,在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今天,我们已有所落后于别人。与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等国相比,我们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发展名片,需要足够量的人才队伍来进行“中国质量”的补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说明国家领导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人才有类别之分,也有层次之别。我国最高级学术理论型人才的头衔是科学院院士,最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头衔是工程院院士。前者是学术型人才,后者是应用型人才,他们是我国科技队伍的领头羊。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现在,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追求走向制造业强国,我们亟待重视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以填补千万应用型人才缺口。
  就工程技术而言,人的能力从动手能力,到操作能力,到技术能力,再到应用能力,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培养一个优秀技工至少得五年,高级技工得十五年,高级工程师得二十年左右。因此,万丈高楼平地起,千千万万高级以及各层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首先都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我国基础教育为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中学生安排了两次分流机会,一次是初中毕业后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学习,以获得一些“有用”的技能;一是高中毕业后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深造,学习更为高深的专业知识,成为技术人才。当然,还会有部分学生在普通大学毕业后选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立志做一个高级别的技术人员或工程设计师。
  每年中考后学生分流是一个牵动着诸多学生、家长乃至于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神经的大事情。这里有分数的比较,有普、职高的选择,有重点和普通学校的权衡,更有孩子是否合适的掂量。高考后的学生分流也是如此,只是考虑需要更充分,斟酌需要更全面,取舍需要更智慧。
  很多学校在中、高考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在选择专业、决定就业的抉择时,少一点迷茫,多一些理智;指导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力和性格、禀赋以及职业兴趣等有一个准确把握,而后对孩子有较为适当的志愿填报建议,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让人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录取志愿的程序是以先重点后一般,先普通高中、院校,后职业高中、院校,逐层筛选,最后还是难免出现普通高中、高校很吃香,职业高中、院校很冷落的局面。
  人可以是多面手,但很难是全能人,更难对学术型、应用型两种人才兼而有之。人天生更多的只是其中一个类型的一块“料”,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内容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一些知识掌握和禀赋的个性要求和特别要求。因此,我们中学生大比例往学术型人才的方向倾斜,求发展,其期待与潜力不相匹配。其茫然性,除了教育体制性安排不够合理之外,学生对自己发展方向的朦胧或好高骛远以及家长的过高期待乃至于无知应是主要原因。也因此,学非所用,其教育的浪费显而易见。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是否应向德国学一点:让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的地位、待遇适度提高,让培养人才的机制更加合理、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当更多适宜也有志于应用型人才的青年才俊看到,职业院校是比较适宜自己的,愿意选择,值得追求。这,可能是国家在学术与应用两种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上走向科学的标志。
  作为基础教育,我们更多的还是让中小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发展基本技能,提高基础素养,既为将来提高文化知识与综合能力以谋求理论研究或创新等更高层次的发展做好铺垫,也为将来提高技术能力以从事某一专业的应用打好基础。
  基本技能,既指阅读能力:会搜集、理解书面文件;又指书写能力:正确书写书面报告、说明书;还指倾听能力:正确理解口语信息及暗示;口头表达能力:系统地表达想法;数学运算能力:基本数学运算;以及学校组织的一些适度也必要的劳动能力和其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等等。
  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若将发展基本技能只是理解为提高解题能力,那就是办学的目标走偏了方向。当然,若理解为学生培养一技之长成为“匠人式人才”以应社会之需求,也是越俎代庖,是误解了基础教育任务与目标的肤浅与短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