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姜源:非遗进校园应避免功利化 要甄别其内容与质量
2019-07-25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从2009年开始的。由于我校是美术特色学校,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考虑到整个学校的环境建设中。比如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采用的是长城灰和中国红。还比如在本部校区,我们一共选取了17种非遗作品在17个楼层进行展示。可以说,将学校建成了一座小型“非遗博物馆”。其次,我们将学生制作的非遗作品集结,制作成校本教材。再有,我们还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非遗特色社团、非遗游学、非遗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们接触非遗,进而喜欢非遗,热爱非遗,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种子从小种在学生们的心里。
  在我看来,目前非遗进校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品设计的层次低。一些社会上所谓的文化传播公司,用非常低的成本,非常低劣的制作和水平非常低的传承人,搞一些所谓的非遗的东西。比如,某些公司粗制滥造的汉服,穿起来很难看,让原本精美的东西变得非常粗糙,让对这些本来感兴趣的学生也失去了兴趣。还有很多课程教材的内容也不美观,也极大影响了学生们的兴趣。
  第二,课程教材缺乏深度。现在非遗的教材、课程非常多,但是大部分教材、课程缺乏深度。现在太多的教材、课程只是东搬西抄,没有了解到非遗进校园的内涵实质。非遗进校园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方面的传达,是起不到文化传承的作用的。学校应该通过非遗进校园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培养,而这才是非遗进校园的内在因素与核心关键。
  第三,课程的融合问题。我认为,非遗文化不是独立的,它与时代密切相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每个非遗文化都有很深的时代烙印。既然我们要把它们作为课程、教材,就要挖掘其思想性教育性,与现代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结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非常好的效果。
  做好非遗进校园,有很多学校认为一定是个费时费力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但在我看来,只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对非遗文化有敬畏之心。我们很多学校花很多钱做非遗进校园,引进大量的教材课程,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工作。我们要做的重点是让学生喜欢。只有学生喜欢了,他们才会去研究它,并重视它,进而敬畏它。并带动家长以及周边的人一起参与进来。非遗文化带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能力,更多的应该是让他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认知,让传统文化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第二,非遗文化要与学校文化融合,非遗内容要与课程融合。很多参观过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人都说要把我们的东西搬回去。我告诉他们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不同的办学特征,我们学校的东西放在你们学校里可能就不伦不类。我们要将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将其融合到学校文化中,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变成学校文化的一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非遗内容与课程融合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非遗内容不完全是进步的科学的,我们在与课程融合的时候,要对其进行辨别,请专家论证到底是不是适合融合到课程里。
  第三,非遗进校园要避免功利化。现在非遗进校园就像前几年推出的国学进校园、人工智能进校园、禁毒进校园等等一样,非常热非常火。所以现在有人开玩笑说,校园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还是做课题研究。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校园很小,装不下国学”。我们要知道,我们通过国学也好、非遗文化也罢培养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学校在考虑非遗进校园的时候一定避免功利化,避免利益驱动。一定要甄别非遗的内容与质量,以及与学校的融合程度再去考虑,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