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对校园冷暴力说不 教育方式前提应是爱护尊重
2011-11-23

  11月21日有媒体报道,安徽省阜南二小两名六年级女生,在教室服下剧毒敌敌畏,并在黑板上留下遗言:“我好累,她们都不理解我,不想活了”,这不是偶然事件。进入11月,戴“绿领巾”,穿“红校服”,“差生”在楼道里考试……校园“冷暴力”事件频频在媒体曝光。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受到过老师的“冷暴力”。

  频发的事件和数据让人无法回避。很快,教育部有关发言人就“绿领巾”事件作出回应,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好”与“差”的区别;各教育专家也站出来痛批这些挫伤了学生自尊的行为,并将之称为“冷暴力”。

  “冷暴力”为何频现?批评教育与“冷暴力”之间的界限在哪儿?面对犯错的孩子该怎么办?在议论与痛斥之余,也许,这是我们更该关注的话题。

  应试——“冷暴力”频发的根源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当下教育“冷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嘲讽挖苦型:对学生冷嘲热讽”(70。4%);“冷漠型:对学生漠不关心”(69。7%);“训斥型:对学生一味批评责骂”(66。1%)。

  曈曈(化名),被妈妈转学到了北京一所以管理严格著称的小学。在新学校,曈曈的作业量翻了倍,最让妈妈和曈曈无法接受的是,学校要求每个孩子在同伴中寻找一个“假想敌”,用比较的方式让孩子达到在各方面提高的目的,妈妈费尽周折给曈曈转学的本意是得到更好的教育,但现在她后悔了。“学校这样的做法是‘冷暴力’吗?我是不是也给了孩子‘冷暴力’?孩子在这样高压和竞争的环境里成长会不会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将“冷暴力”频发的诱因归结到了“应试”上:“一味以升学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主要考查的是智力素质,甚至把智力考查等同于知识考查。在这种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孩子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甚至无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学校与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美感、人性等方面的真实需求,过早教会孩子一味关注生存目标和竞争能力,变相地逼迫孩子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这对于教育来说是最致命的!”

  孙云晓反问,看着这些活生生发生在校园里的案例,这些正承受着莫大压力的孩子,哪一项与成绩无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