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丘成桐:创造力是中国学生“短板”
2011-08-24

  8月17日,天下着大雨,但上海图书馆的西门外人头攒动,他们正等待着享誉全球的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作为2011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活动的一部分,丘成桐将与大家分享“我的数学人生”。在讲座开始前,丘成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学生数理化基础不比外国学生好

  作为杰出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研究数学的40年时间里,已经囊括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三个世界顶级大奖,成为历史上囊括这三大奖项的仅有的两人之一。其中的菲尔兹奖有数学界“诺贝尔奖”的美称,丘成桐是继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的华人。

  多年来,丘成桐一直在国外高等学府从事一线数学教学,国内外的比较使他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理科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早在6年前,丘成桐就提出:“说中国学生的数理化成绩要比国外的同龄人好,这是自我陶醉。”在他看来,就算只看理科基础,美国最好的学生并不比中国学生差。6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提及这段话的时候,丘成桐依然没有改变这一看法,坚持这是“事实”。他同时指出,由于中国学生前期的基础只是通过“做习题”和“应试”获得,不够扎实和完善,因此到了后期要自主发力、进行原创性工作的时候,创造能力就成为多数中国学生的“短板”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问的感情

  丘成桐把此次讲座取名为“求玄赏美——我的数学人生”,希望借此机会向大众讲述数学之美。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丘成桐一直强调,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打下做学问的感情基础:“做学问没有感情投入,就无以成为大师。”

  丘成桐认为,立志做大学问,不能只有一刹那的激情澎湃,脚踏实地的研究需要靠真正的感情投入来延续。“这就像追求女孩子,感情投入越多,学问才能做得越深。”丘成桐形象地比喻道。他还以自己的经历来举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丘成桐对爱因斯坦的Ricci曲率非常感兴趣,希望借助其研究宏观几何。有人曾针对Ricci曲率提出一个非常完美的猜想,但就因为它过于完美,当时大部分数学教授都认为是错误的。这立即点燃了丘成桐的热情之火,他废寝忘食地大量尝试,通过种种不同工具展开研究,每每在发现自己方向完全错误之后又把之前的所有研究全部推翻,从头开始。6年之后,丘成桐终于在1976年证明了这一猜想。在这期间,光是作论证的准备工作,丘成桐就花了3年时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