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陆建国局长:赣榆教育应“比学赶超 高质发展”
2019-01-22
赣榆教育发布
作者:

  1月19日上午,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系统“提升服务意识 推动高质发展”动员大会在赣中教育集团新城校区召开。会上,陆建国局长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推进赣榆教育系统服务意识大提升和赣榆教育事业高质发展。并以《比学赶超 高质发展》为主题作发言,从“教育、赣榆教育、高质发展”三个层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关于教育

  陆局长主要谈了对于当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认识,希望通过这种探讨,理清一些概念,让赣榆的教育者们能够穿越迷雾,聚焦主业,力争上游。这两年,因工作需要,他阅读了一些教育方面的著作论述,但是读的越多困惑越多。他认为很多专家学者的文章,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其中还有一些文章云山雾罩,概念满天飞,把教育搞成了不可描述之物,很烧脑。譬如下面这句话,经常被一些论述教育的文章所引用: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单从文字层面看,这句话的确意境唯美、意蕴深刻、直抵内心,很容易触发一些感悟感慨。关于这句话的出处,很多引用者标注是出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可是,根据学者陈俊一的考证,这句话并非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属于以讹传讹。而以这句话为切入点的文章,有一些也是神神道道,不明所云。

  “被讹传为雅氏出品的这句话,对当下中国一线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教育学者,乃至家长,影响甚深。正是由于这句话里“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说,被一些教育人奉为圭臬。于是,在中国教育界,催生了一个流派,我美其名曰“唤醒派”。”陆局长说到。唤醒派的关键词是唤醒和释放,核心要义就是教育的功能重在唤醒孩子的灵魂,释放孩子的天性。台湾作家林清玄有篇文章,表达了类似观点:好孩子不是考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从技术层面看,所谓唤醒灵魂释放天性,前提是人真有灵魂或天性存在。作为唯物主义者,是不相信所谓灵魂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中指出,进化论和科学已经证伪灵魂存在。如果灵魂是臆想的概念,何来唤醒一说?当然,也有人认为灵魂是可能存在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他的一个题为《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演讲中,就提到灵魂可能是一种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信息。这篇演讲本身也存在很大争议。

  何为天性?人作为生物体,有基因传承,假定有一种叫天性的东西沉淀蓄积在基因里,那么,又如何确定这天性是善是恶?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从科学角度看,没有依据。说到底,人不过是高级动物,如果有天性,也是亘古以来的动物性。这种天性即使有,又有什么值得去唤醒释放的价值呢?唤醒派很有浪漫主义情怀,善意的臆造出一个小天使,被囚禁在每个孩子内心里,而这个小天使是美丽、善良、智慧、潜力的化身,教育的功能就是去把这个小天使唤醒并释放出来。这种愿望的确美好,可是,怎么能确定那是个小天使,而不是《渔夫的故事》里,被所罗门封印的魔鬼呢?

  唤醒派的理念,在教育界形成了一定话语权,对于教育工作者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了教育政策的制定。于是,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要给孩子以选择权,如是等等,成了主流话语,政治正确。结果呢?我们对孩子越来越多的包容,直至纵容,老师对学生说不得管不得。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很危险。人性这东西很复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智发育不成熟,三观尚未定型,一味的顺应、释放,由着孩子,结果只能是毁了孩子。我一直认为人性如水,是向下走的,而教育则是一个反向作用力,推动人向上向善。所以,管束必不可少。俗话说,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很有道理。

  再譬如兴趣。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兴趣,这当然很有道理。可是,对这个问题,我有个疑问:人有与生俱来的对某事某物的兴趣吗?即使网上段子调侃的性别男爱好女,也不是绝对的了,当下流行于小圈子的耽美文,就是一个例证。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抓周,让周岁大孩子在一大堆东西中抓一件两件,以此推测这个孩子的志趣。作为习俗,这种仪式有着对孩子良好祝愿的寓意,可是,缺乏科学支撑。的确,我们在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引导孩子学习的兴趣,追求真善美的兴趣,以激发其内生学习动力,但是,绝不能无原则的顺从孩子的兴趣。道理很简单,兴趣很容易随着年龄增长,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所谓见异思迁,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三观尚未定型的中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和规制约束,那么,上网玩游戏会是很多孩子的第一兴趣。有些爱好,开始是需要强制的,逼一逼,习惯成自然,慢慢就有了兴趣。2017年有个叫陈安可的钢琴小神童,红遍美澳。那年她只有5岁,琴技过人,聪慧可爱,属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在媒体对她父亲的采访中,父亲说是他小时候想学钢琴,由于条件所限没能学,留有遗憾,因此,现在让女儿学钢琴。由此可见,陈安可打小未必对钢琴感兴趣,是父亲把梦想安到了女儿身上。于是,她三岁半就开始学琴,每天练习4个小时。不论是否有兴趣,这种强度的训练,对于一个三岁半孩子而言,都是一份沉重的学业负担。可是在父亲强制性的督促下,小安可慢慢就有了乐趣兴趣。

  新高考改革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一点考量,就是给学生基于兴趣的选择权。可是,有的地方的改革实践,已证明了这种选择权的赋予有一定的缺陷。试想,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给十八岁以下的公民选举权?因为,面临很多重大抉择时,对于三观未定型、缺乏阅历和理性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的选择,容易跟着感觉走。而把高考这类关系他们前途命运的事情,完完全全交给孩子们做抉择,结果可能是误了他们。有些事情,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是没有能力做出正确选择的。

  所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我们的教育,要有定力,不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左右;我们的老师,更不能无为而治,甚至信马由缰。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是让我们去唤醒灵魂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为了说明教育对于人的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四有好老师”其中一条就是有仁爱之心,但是,老师可以做慈母,不能做圣母。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应该是慈母和严父的结合,而不是小清新和圣母合体。前段时间,常州一所小学召开听证会,讨论关于建立惩戒制度的问题,网上引起热议,但是,社会大众支持的声音占大多数。在陆局长看来,这个校长是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校长。

  “这两年来,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的功能与使命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我心。去年,我的思考是:教育,于国家,是培养更有力量的下一代,于个人,是成就更好的人生。现在,我想再加上一句,三句话,三个层面:教育,于人类,是传承文明;于国家,是培养人才;于个人,是升级人生。这三句话,很好理解,人类文明因为教育而传承光大,国家民族因为教育而兴旺发达,生命个体因为教育而向好向上。”,陆局长如是说。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定位,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就能化繁为简,让教育回归常识,而不是搞得神乎其神。他认为教育人要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教育本质上是农业,是慢功夫,急不得。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其实和园艺师类似,就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浇水施肥,修枝理叶,有所为有所不为,尔后,静待花开。但前提,一定是既要浇水施肥,又要修枝理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