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要素,在反馈教学成效、优化教学策略及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进完善教学的重要机制。但是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应用与教学评价体系尚存在适配性不足的现象,衍生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有效化解这些教学问题的路径,实现教学评价与新教材教学目标有机契合与协同推进,已成为当下初中英语教学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1、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评价的现实困惑
1.1评价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脱节
为了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价模式,应遵循全面性、发展性、多元化和激励性原则,进而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为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内容呈现出丰富的主题维度与知识层次,自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的基础语言知识建构,逐步拓展至九年级对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的深度阐释。该教材体系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理解意识、高阶思维品质及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起阶梯式的英语素养培育框架。但是在教学评价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将评价目标限定于语言知识记忆和基础技能考核,对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缺乏关注与评价。以七年级下册Unit1“Animals Friends”的教学评价为例,教师普遍将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动物相关词汇、句型的记忆与运用能力,而对学生在探究生物特性过程中表现出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品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文化意识培养等核心素养缺乏评价设计与实施路径。这种评价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脱节现象,致使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难以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的有机统一,进而制约新教材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2评价方式单一化与机械化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为主,评价重心倾向于语法规则、词汇知识等语言基础考核,而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学习过程表现及情感态度发展等维度评价存在明显缺失。以七年级下册Unit3“Keep Fit”的教学评价为例,该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知健康生活方式并提高英语交流表达能力。但在实际评价环节中,教师普遍采用书面测试形式,仅针对健康主题词汇、句型记忆效果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语言运用场景中展现的健康观念表达能力、建议提出能力和健康生活态度等维度缺乏有效评估。这种单一化、机械化的评价模式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难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
1.3评价内容与教材设计错位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呈现“基础输入—情境运用—拓展迁移”的梯度结构,每个单元通过SectionA与SectionB的联动,实现从语言知识到综合能力的转化。七年级上册Unit6“A Day in the Life”中,SectionA聚焦日常活动词汇与时间表达,SectionB则延伸至“规划日程”的情境任务,形成完整的能力发展链条。但教学评价内容往往割裂这种关联性,仅选取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考核。例如,教师在评价该单元时,仅通过书面测试考查“getup”“have breakfast”等短语的搭配,却忽略了SectionB中“为朋友设计周末计划”所要求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评价内容对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覆盖不足,如七年级上册Unit2“Keep Tidy!”蕴含的“公共秩序”观念、Unit3“Welcome!”体现的“跨文化交际礼仪”,在评价中均未得到有效体现,导致评价内容与教材的育人目标形成错位。
1.4评价过程与学习轨迹割裂
新教材强调学习过程的完整性,通过预习任务、课堂探究、课后拓展等环节构建持续发展的学习链。七年级下册Unit7“A Day to Remember”从SectionA的过去时态认知,到SectionB的“难忘经历分享”,再到单元项目“我的成长故事集”,形成了“感知—运用—内化”的渐进式学习轨迹。但教学评价多以单元终结性测试为核心,对学生在各环节的表现缺乏系统追踪。某班级在学习该单元时,教师仅依据测试中过去时态的语法正确率评价学习效果,而未记录学生在口语分享中的表达流畅度、故事创作中的情感融入度等过程性表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使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语言运用中的阶段性障碍,也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导致评价与学习过程形成割裂。
2、新教材教学评价困惑的成因分析
2.1教师评价理念滞后,未能紧跟教材变革
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对于新教材所倡导的多元化评价理念,教师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在实际教学中仍沿用旧有的评价模式。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未能将评价内容从知识层面拓展到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层面,导致评价内容片面化。同时,一些教师对新教材的结构和特点研究不够深入,不了解每个单元中各项活动的设计意图和评价要点。如七年级上册Starter Unit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接触英语,培养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仍以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词和句型的考查,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关注,这与新教材的理念不符。
2.2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指导依据
目前,针对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新教材强调多元化评价,但对于如何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的权重如何分配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导的依据。这使得教师在实际评价中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只能沿用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新教材通过“SectionA”的基础输入到“SectionB”的拓展输出,构建了完整的学习过程链,如七年级下册Unit2“No Rules,No Order”从认知规则词汇(SectionA)到讨论规则意义(SectionB),体现了“感知—理解—运用”的渐进式学习逻辑。但教学评价多以单元结束后的书面测试为核心,对学生在SectionA的预习成效、SectionB的小组合作表现等过程性表现缺乏系统记录与评估。此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实施。一些学校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评价方式单一化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2.3学生评价能力不足,参与评价有难度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参与教学评价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够清晰,不知道该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自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表现;在互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给出真实的评价。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Unit7“A Day to Remember”时,教师仅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过去时态的掌握,而未关注学生在“讲述个人难忘经历”口语活动中的表达流畅度、情感融入度等过程表现。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障碍,也难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参与评价的经验和相关的技能培训,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评价意见。这使得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评价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导致评价主体局限化的问题长期存在。
3、初中英语新教材教学评价的应对策略
3.1构建动态评价体系
教师要按照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及英语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重构评价目标维度,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种目标的有机整合与协同融入。以七年级下册Unit8“Once upon a Time”的教学评价为例,评价目标不仅要包括掌握相关词汇、语法知识等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与讨论过程中思维品质的进阶、文化意识的培育以及阅读兴趣与态度的形成。通过构建清晰可测的评价目标维度,使教学评价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建构成果与核心素养形成轨迹。教师要强化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互动参与、小组协作探究、作业完成质量等行为表现与能力展现。以七年级上册Unit5“Fun Clubs”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通过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俱乐部活动方案时的发言频次、观点创新度,以及在模拟俱乐部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效能等指标,实施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同时,通过采集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课堂笔记、小组作业成果、活动影像资料等学习过程性数据,达到对学生学习轨迹的完整记录。这一方式既能及时识别学生的能力优势与发展短板,又能为后续教学策略优化及学生自我改进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
3.2创新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评价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算法模型应用,实现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智能化诊断与个性化评价,形成适配个体学习特征的评价反馈体系。以七年级上册Unit1“You and Me”的口语练习环节为例,通过语音识别技术的深度应用,AI智能评价系统能够对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进行量化分析。该系统可精准识别学生在发音准确性、语调自然度、语速流畅性等语言要素层面的存在问题,并基于分析结果生成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为口语能力提供优化路径。与此同时,通过智能批改系统实施作文评价,不仅能精准识别语法错误、词汇使用不当等问题,还可从篇章结构合理性、内容逻辑连贯性等维度提供专业性反馈,从而显著提升评价结果的精准度与操作效率。教师要通过构建表现性评价工具,依据学生在真实语言情境或模拟场景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以七年级下册Unit7“A Day to Remember”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难忘的一天”主题演讲活动,并构建表现性评价量表,从语言表达、内容创意、肢体语言、情感传递等对学生的演讲表现进行评估。该评价通过创设真实语言运用场景,能够有效测评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英语核心素养形成。
3.3优化评价内容结构
评价内容应与教材的梯度设计相匹配,构建“基础层—运用层—拓展层”的三级评价内容体系。基础层对应SectionA的语言知识,如七年级上册Unit4“My Favourite Subject”中学科词汇、比较级句型的掌握;运用层对应SectionB的情境任务,如“向他人推荐喜欢的学科并说明理由”;拓展层对应单元项目的综合运用,如“设计班级学科兴趣调查并分析结果”。以七年级下册Unit5“Here and Now”为例,基础层评价时态语法的准确性,运用层评价“描述当前活动与计划”的情境表达,拓展层评价“时间管理方案”的英语呈现与逻辑合理性,使评价内容全面覆盖教材的能力发展链条。此外,要强化评价内容的文化与思维维度,如在评价Unit2“No Rules,No Order”时,增加“对校园规则的批判性思考”的评价指标;评价Unit6“Rain or Shine”时,纳入“中西方天气谚语对比与理解”的文化维度,确保评价内容与教材的育人目标深度契合。
3.4完善评价主体协同机制
教师可从关注教学目标达成、知识技能掌握等维度实施评价,为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评价反馈。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元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教师负责制定评价标准与终极反馈,如七年级上册Unit4“My Favourite Subject”中,教师明确“学科描述的逻辑性”“词汇运用的丰富性”等评价维度;学生通过自评表反思学习过程,如记录“在小组讨论中是否主动表达观点”;小组互评则采用“星级评分+改进建议”形式,如评价同伴在Unit2“We're Family!”角色扮演中的情感表达。同时,优化反馈方式,实施“即时性+针对性”反馈:对基础错误当场纠正,如七年级上册Unit1的发音问题;对能力与素养层面的不足提供阶梯式指导,如学生在Unit3“My School”的校园介绍中逻辑混乱,教师先引导其梳理“地点—功能—感受”的叙述框架,再要求补充细节描述,两周后学生的表达完整性提升60%。教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能力,通过引导促使学生转化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力量。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4“Eat Well”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小组评价指标体系,促使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后,对自身及小组成员的表现开展评价与反思。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还能通过互评机制使学生汲取他人优点,共同提升学习质量和水平。
4、结论
在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的实际应用场景中,教学评价体系面临着若干现实挑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成效和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育产生了制约作用。通过实施构建动态三维评价体系、创新多元化评价模式及优化评价主体协同机制等应对策略,可有效破解当前教学评价中的现实困境,推动教学评价向科学化、全面化及高效化方向发展。面向未来,教师需持续开展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与优化工作,深度挖掘并有效发挥教学评价在方向指引、学习激励及问题诊断等方面的功能价值,推动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作者:徐发举)
提示:该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该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