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沪上首个创新素养实验班老师感叹课难上
2011-11-14

  2008年,上海中学通过自主招生创办了沪上首个创新素养实验班(“科技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三年过去了,40名学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分别被清华、北大、港大、复旦等名校录取。在高中进行未来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这是一条教育新路。近日,上海中学汇编了首届创新班毕业生的成长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名校并非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聚焦孩子的志趣和潜能,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规律,才是最终目的。

  首个创新实验班,有何独特的培养模式?三年的探索,给这批孩子留下了什么?近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上海中学首届科技班的毕业生和班主任老师,让他们还原一场真实的“教改实验”。

  “课程图谱”选择多

  上海中学创新班和平行班相比,有很多独特的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是聚焦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先期尝试。

  “从高一起,每个科技班学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学等5个学科方向中选择2个,每周二、四下午有专门课程,接受上海交大等高校教授的学科通识教育。”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告诉记者,先为学生搭建多元知识学习平台,从高二起,学生再从两门学科中选定一门作为主攻方向,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一对一指导。

  考入清华大学的施天麟当初选择的是物理学和计算机。他说,上海交大信息安全学院的教授来上课,让他第一次详细了解了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听完课他就钻进学校的网络攻防实验室,去那边搭建攻防演练,学习识别和删除病毒等。

  这批毕业生几乎都谈到了上海中学的 “课程图谱”。有700多门课程供选择,每学期开设150—200门,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科目与模块。热爱计算机,就选择FLASH、编程、幻方等计算机和数学课;喜欢工程学,就选择机器人制作、智能楼宇等课程。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就像“兴趣导师”,拓展了眼界,激发了潜能,也让学习不再单一化。

  对科技实验班的学生来说,还有一项挑战就是双语教学。数学、物理、化学课,中国教材与国外原版教材同时使用。“上双语课,不仅仅是将中文课程内容翻译过来,还有许多涉及尖端科技、课外学习的内容,这对开阔视野有好处。”科技实验班毕业生张韵吉力说,双语课让他对科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兴趣,最终他选择了工科。

  “实验癖”不惧失败

  首届科技班班主任王志安说,由于不完全围绕高考进行,在如今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中,创新实验班的探索多少有些艰辛。就拿课题研究来说,很多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就停止了课题研究,专注习题训练,但科技班的学生,人人都要有长期课题项目,做研究绝不是浮光掠影。在这批学生当中,很多人的课题一做就是一年以上。

  考入复旦大学的原野说,他的带教导师是上海交大生物工程系副教授马伟。在马教授指导下,他提前学习了《生命科学导论》、《普通生物学》等教材。“做课题熟悉了研究思路,知道论文怎么写,课题怎么做,问题该怎么提,这些都是方法问题”。给原野感触最深的是课题研究当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和不怕失败的探索,“暑假里,每天早上8时就到交大实验室,晚上很晚才回家,从早到晚戴着手套,有时水也忘记喝。”原野有次做青藓指示性检测课题,选了小羽藓,花了一个学期加一个寒假时间,做了多次实验,收集了大量数据。后来,上师大一位该领域的教授建议停止研究,因为小羽藓在中国的分布远不如青藓,要在全国推广很难。于是,原野硬是将所有实验推倒重来,数据全部舍弃,从实验室移到野外,全部从头做过。

  科技班的学生大多选择了理工科,他们说,很感谢学校能让其沉下心做实验,甚至让他们有了“实验癖”。比如衣服沾了铁锈,就去实验室要来草酸洗;有同学穿白色衣服,不小心用黑笔划了一道痕,会尝试各种洗涤方法。

  “问号学生”让老师吃惊

  很多学生的高中生活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学习、做题、复习,而上海中学科技班的学生须提前“断奶”,老师并不会“牵”着他们走,学习全靠自主。不少学生这样概括:学习有主见、思路要开阔、课堂敢质疑。

  考入香港科技大学的吴越申说,经常能看见周围的同学抱着一堆书“泡”图书馆,学校还为每个科技班学生提供一台笔记本电脑,“要进行论文资料检索、论文撰写、实验数据分析等,还要提前自学大学基础学科知识。”自主学习让学生们形成了开阔的学习思路,学会多问几个 “为什么”。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国家高铁时速的新闻报道,会查阅书籍和网上资料了解其他国家高铁的发展情况,了解世界各国高铁发展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有的学生对不能混吃的食物搭配很感兴趣,会琢磨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

  王志安说,几乎每位老师都会感叹,科技班的课是最难上的,因为这群孩子实在太爱提问和辩论了。考入清华大学的贺秋瑞是个典型的“问号”男孩。一次地理课,老师讲关于潮汐中潮差的算法,提到潮差是由万有引力作用形成的,并告诉学生潮差高度和地月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贺秋瑞却觉得,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这里应该是二次方才对。他当场提出了疑问,地理老师有些吃惊,从没想过一个历来都是当作知识来讲授的东西会在课上引起学生质疑。很多孩子同样将这种质疑习惯带入生活,经常思考。

  “在这里,我们明白了学习就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永远存在挑战,而有了挑战才能进步。”科技班毕业生如是说。

  “我们的探索仍会继续,引导孩子形成高远的思想境界和志趣,聚焦人生方向,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积淀,培养坚忍与专注的创新人格。”唐盛昌说。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