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近日,四川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这意味着,中小学春秋假在四川实现落地。为何要实施春秋假?双职工家庭没人照看孩子,有托管服务吗?一起来看三位专家的解读——
让假期发挥教育价值
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四川大学教授 罗哲:
四川春秋假制度的出台,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有益实践。首先,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通过适当调整教育节奏,在学期中间给学生一个短暂的假期,更有助于孩子缓解疲劳,提升效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其次,我们四川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红色资源和多彩的风土人文,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实施春秋假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三,良好的家庭关系、充分的亲子互动也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春秋假,让孩子和家长有机会通过集体出游等方式增加亲子互动,更有助于提升陪伴质量,改善家庭关系,最终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实施春秋假是让假期发挥教育价值,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有益尝试,值得积极探索。全社会应该大力支持,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生态,让孩子感受阳光雨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让社会增添积极活力。
为成长“留白”,给教育“减负”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焦蒲:
近日,教育厅等十一个部门在全省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这不仅是对假期制度的优化调整,更是对育人时空的拓展,回应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引导学习从学校课堂走向自然与社会,推动构建更加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
春秋假的核心价值并非简单延长假期,而在于 “放好假、用好假”。春秋两季气候宜人,具备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参与社会实践的天然优势。与农事节律、民族节庆、地域非遗等在地资源联动,可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促进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活化、深化与内化。在相对集中的时段,引导学生参与校外研学实践、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益延伸与结构性补充。同时错峰出行机制与家长带薪休假的政策协同,既可缓解家庭看护压力、降低出行成本,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制度支点。
春秋假的本质是“实践假”与“体验假”,而非“教学假”。该制度强调假期安排以学生与家庭为主体,原则上不布置书面作业,并划定监管“红线”——严禁学校组织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严禁培训机构开展隐形变异学科培训。政策导向清晰指向引导学生走向田野、走进社会,通过场馆探究、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多样化实践,在真实而复杂的社会与自然场域中实现素养的积淀与成长。政府将统筹公共场馆免费或优惠开放,设计公益研学线路,并为有困难的家庭提供公益托管,努力营造“人人可参与、处处有资源” 的非正式学习环境。
春秋假制度构建了多维度的支持体系,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优先保障有未成年子女职工的休假权益,为亲子陪伴创造必要条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要求文旅、体育、交通等部门协同发力,提供公益场馆开放、优惠出行政策等配套服务,丰富假期体验。严格实施监管,明确严禁违规补课、严禁乱收费的规定,加强培训机构治理与安全管理,营造规范、有序、安全的假期环境。
从更长远看,春秋假制度的实施,有望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多元的育人新格局。这需要学校主动引导、家长积极陪伴、社会资源有效协同,共同将这两个宝贵的“教育间隙”,转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发展窗口”,让教育在时空延展与资源整合中持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让教育在春秋假中回归“育人”本质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 王国贤:
四川春秋假的实施,呼应了自然节律与身心需求,符合张弛有道的教育规律。漫长的学期容易导致师生身心疲惫,学习效率递减。在春光明媚与秋高气爽时节安排假期,能有效打破学习的倦怠期,让学生得以休整,以更饱满的状态重返课堂。同时春秋假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这两个假期恰逢一年最好的季节,是学生亲近自然、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的绝佳时机,学生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拓展视野、锻炼能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学校会提前做足做好规划,将春秋假纳入学年教学计划,设计与自然、历史、文化相关的主题实践作业,积极联动家长委员会、博物馆、实践基地等,共同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与活动项目,提供安全、有益、价格适中的选择,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深度访谈、角色扮演类等沉浸式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滋养责任、触摸历史树立信仰、面对困难学会坚韧,让学生真正在“行走的课堂”成为脚踩大地、心怀远方、人格健全、素养全面的“大写的人”“立体的人”,让教育本质深刻回归,真正从“育分”转向“育人”。同时,针对部分家庭春秋假期间带孩子出行难、孩子看护难等实际情况,学校将提供公益性兜底托管服务,丰富学生假期生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