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天津部署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积极推进综合高中建设
2025-04-30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作者:

  为推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做好天津市承担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办强办优基础教育,由天津市教委主办,和平区教育局、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承办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市级部署会暨“天津市综合高中建设现场推动会”在天津和平区举行。与会领导、专家、学校管理者、教师围绕“职普融通·共建共享”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郝奎刚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去年制定印发《天津市试点建设综合高中的工作方案》,成功试点建设5所综合高中的基础上,以天津市承担的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之一(综合高中)为抓手,统筹推动第一、二批14所综合高中试点建设。要强化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强化行政统筹、专业引领,强化职普融通、办学模式创新,持续推进天津市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

  一是要准确把握综合高中改革目标。探索建设综合高中主要是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综合高中要构建个性化、差异式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融合职普教育目标、统筹职普教育资源、融通职普学习内容、提供职普多元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是要紧紧扭住综合高中试点关键环节。推动各区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核心是要围绕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考试评价、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建立注重文化基础、强化职业技能、支持自主选择职普升学渠道的育人机制。其中,特别要注重加强职普融通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天津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将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程与中职学校的职业技能课程有机结合,构建多样化和宽口径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广泛学习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轨道。

  三是要坚持实干为要,强化统筹规划、过程指导、共商共研、同题共答,用钉钉子精神抓好综合高中试点落地见效。

  天津市教委职教处负责同志宣读《天津市综合高中学校联盟共建框架协议》。据悉,为推进天津市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建设和以“职普融通”育人为特征的综合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面向全体综合高中试点学校联合发起本《合作共建协议》。依据本协议,各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将在课程开发、教学研究、师资培养、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与联合探索,并与天津市教科院等教育科研部门深度协作,共同开展综合高中建设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职普融通”育人机制方面的专题研究,以促进综合高中的高质量发展。

  谈及如何建设综合高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耿洁表示,综合高中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教育强国建设进程和产业数智化转型等背景下的时代之问。一要重构课程体系,含“基础层”公共基础课与数智化通识课程、“融合层”交叉学科模块、“实践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入新技术模拟真实生产场景;二要建立动态分流机制,设“学分银行”和“能力认证”制度,允许学生灵活选择高考、职教高考或直接就业等路径,打通上升至高职-应用型本科通道;三要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实现师资共享、区域联动和校企协同。

  “综合高中建设不是简单的‘普职叠加’,而是一场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和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变革。综合高中打破了传统普职分流的壁垒,通过课程互通、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和平区政协副主席,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表示,和平区作为天津教育的核心区,始终肩负起作为标杆区域的责任与担当。目前,在普职分流与升学压力交织的教育现实中,综合高中正以“第三赛道”的姿态重构人才培养格局。下一步,和平区将通过综合高中建设,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搭建“立交桥”,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会上,中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第二南开学校负责同志分别作综合高中建设经验分享和职普融通经验交流。沙龙分享环节,和平、河西、南开、西青、东丽等区域中职学校相关负责同志和天津市教科院专家等围绕“综合高中师资如何解决”“建立‘升学+职业发展’多元发展课程体系”等议题进行交流。

  天津市教委分管负责同志,市教委中小学处、职教处主要负责同志,11个相关试点区教育局分管负责同志、相关科室主要负责同志,第一、二批综合高中试点校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以及和平区各初中学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参加会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