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吴正宪 武维民:帮助儿童迈好关键的第一步
2021-04-09
教育部
作者:

  前不久和一位幼儿园园长交谈,她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学习的压力已经下沉到幼儿园,大班在小学入学前的一个学期,班里的幼儿就所剩无几了,都忙着去上各种学前辅导班,为一年级的知识学习做准备了。”这是当前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中高考的压力前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家长之间的攀比、对小学学习的担忧等等,导致幼儿被迫提前抢跑,提前进入小学期,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提前用小学的方法来教幼儿,让幼儿在懵懵懂懂中就提前感受到来自不知何方的压力。幼儿自然生长的原生态遭到破坏,这种状态对身心均未发育成熟的幼儿来说极为不利。学校、家长及全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

  正逢此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幼小衔接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推进措施等。《意见》坚持以儿童为本,从保护儿童的成长利益出发,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小学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明显转变,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这无疑是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正确方向!是孩子们的福音!

  儿童具有本能的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和对新知探索的欲望。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心保护好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小心翼翼地呵护好儿童的探索欲望和自信心呢?尤其是面对刚刚从幼儿园走进校园的孩子,如何让他们感受新学校生活的温暖,感受与新老师新同学交流的愉悦,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从而产生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渴望与期待?

  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

  幼儿园的小朋友瞬间变成了一年级的“小豆包”,如何帮助儿童自然融入小学生活,完成人生的第一次从“学前”到“学后”的转变,这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减少幼小中间的坡度,保护儿童成长的生态,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幼儿园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健康、习惯养成、社会交往以及学习品质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入学准备,让儿童对小学的生活有积极的期待和向往。

  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入学新生,最重要的不是学会数与算、字与篇,而是首先建立起友好畅通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儿童都能拥有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让每位儿童都能感受新集体的温暖,感受老师同学们的友爱。当每位儿童对新集体有了家的感觉时,自然会产生平和稳定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样态。帮助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儿童尽快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幼小顺利衔接的关键一步。

  面对小学一年级的入学新生,学校要为儿童开设适应课程。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适度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适度减少课程内容,减缓教学进度,使课程衔接有坡度。特别要改变学习方式,适度开展儿童能参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尽量采取游戏化、生活化、活动化的学习方式。强化儿童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做好入学适应。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家庭、幼儿园、学校共同联手,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健康幸福的成长。帮助儿童迈好小幼衔接的第一步。

  尊重规律,顺利过渡

  儿童是充满情感、富有个性、具有潜力的不成熟的个体,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教育要为儿童的可持续成长服务。幼儿的学习具有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特点。所以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教师要注意适宜的衔接,让儿童在感受学习趣味性的同时,激发儿童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在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做到:

  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玩中学习。例如搭积木是儿童很喜欢的游戏,教师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就可让儿童进行搭积木的游戏,体会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生动有趣,适应儿童学习的天性。

  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儿童爱动手、爱探究、做中学是非常适宜儿童学习的方式。例如在“分类”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儿童准备颜色不同,扣眼个数不同的扣子,让儿童自主分类。鼓励儿童大胆尝试,从而获得丰富的个体经验。

  让儿童在涂鸦中学习。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儿童画一画的机会,帮助儿童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儿童动手画一画相应的数量,有的画实物,有的画图形、有的画小棒……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数量中抽象数的过程。

  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帮助儿童理解学习。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向儿童布置任务,说一说自己上学的时间,放学回家的时间,吃晚饭的时间等,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儿童的数学认知发展。

  有教无类是大爱,因材施教是智慧。每个儿童成长的速度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我们要学会对儿童的耐心等待和积极期待,真心与儿童做朋友,陪伴儿童自主成长。

  科学育童,助力成长

  在小学一年级时期,儿童的多种生理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注意的持久性不够稳定,有意注意的时间短。针对儿童成长的特点,我们要科学认识“幼小衔接”的本质:让儿童在心理和身体发展上获得适合的发展,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例如,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如何帮助儿童学习数学,更好的激发兴趣和好奇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关注经验对接。课程规定的数学知识,对于儿童来说,很多并不是“全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其实,儿童的数学体验早就有了。上学之前,他们跟随父母一起乘车、购物,知道几时起床,几时上学;知道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形状;搭过积木,拼过七巧板……这些活动与经历使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有错误隐藏其中。但恰恰是这些亲身体验,为他们开始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新解读”。比如儿童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多好的解读!孩子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亲身经验活生生地“物化”出来。

  转变学习方式。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教师可以寓教于乐,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促进儿童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把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引入课堂,儿童在鲜活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阅读习惯。教师还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加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促进儿童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元、角、分时,可以设计和妈妈逛超市、跳蚤市场、小小超市等有真实情境的活动,让儿童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儿童的数学学习效率,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儿童问题解决的能力。

  优化学习评价。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优化儿童的学习评价,运用评价去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一是要重视表现性评价,关注儿童活动、行为等的表现,不仅评价儿童的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儿童的思想、心理及情感的变化,关注儿童的全面成长。二是要重视自我评价,让儿童在认识自己不足的同时,进行自我完善。三是要重视延时评价,尊重儿童的差异,给儿童成长的空间,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进行成长。

  培养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心理现象,常常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智力凝结在一起。内化了的个人习惯,会形成人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儿童以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培养习惯中,一要重视身教重于言教。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千万不可低估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人的言行对儿童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儿童做到的,我们一定首先做到。二要强化自主。要帮助儿童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培养儿童的责任感,激发儿童学习的内驱力。要从小处着手,培养儿童自主管理的习惯,帮助儿童建立规则,按规矩办事的习惯,帮助儿童养成自主管理情绪的习惯,能用平和、宽容的心态与人交往,养成乐观、豁达、善良的心性等。三要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成人的一种自觉需要。在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环境熏陶、适度训练、有意识监督和循序渐进。

  总之,我们要努力落实教育部文件《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我们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儿童的可持续成长服务,努力让儿童发展的“可能”成为真正的“可能”,帮助儿童迈好关键的第一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武维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