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玉:作业管理与改革的重中之重
——重新认识作业功能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是一个恰逢其时的举措。作业的重要性、作业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作业问题的紧迫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政府、学校和社会所高度关注。《通知》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提出了作业管理和改革工作的目标、任务及措施。有理由相信,《通知》的颁布,将会引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对作业问题的重新审视,进一步促进全面系统的作业治理与改革,继而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作业观念的落后、作业功能的异化是全部作业问题的实质所在。因此,应该首先改进作业观念,厘清作业性质与功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开展作业管理与改革工作,推动《通知》的各项要求落地,切实形成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标准相匹配的新型作业观念与作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作业的教育教学功能。
一、重新认识作业功能
作业问题源于落后的教育观念。当把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掌握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把课堂教师讲授与课下巩固训练看成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时,自然导致了作业性质与功能的异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量大质低等各种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作业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巩固练习和应试训练为主要手段。然而,各种形式的巩固与训练往往重量不重质,错误地追求多做多练、熟中生巧。这种定位必然导致作业数量过大、质量过低的题海怪圈。量大质低的作业让学生倦怠、教师无奈,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目标的高度看,作业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将作业等同于巩固练习、应试训练,完全是对作业功能的矮化、窄化和异化。
作业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部学习。没有课前与课后的有效学习,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前置准备和后置延伸。高质量的前置作业,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支撑课中的深度学习。高质量的后置作业,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更深、更广的理解与应用,引发更有意义的学习。
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还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发生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不得不考虑所有学生的共性要求。而作业的优势在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场所的多样化,在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满足,在于最大可能地支持学生的各种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活动。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展的长作业、户外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实践等,充分显示了作业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管理、动手实践等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这种意义上的作业,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具有个性的学习产品与学习成果。这便对教师的作业设计与批改、作业交流与共享等提出了新要求。以作业交流与共享为例,对学生而言,作业变成了体现自己才智与情怀的学习产品,是希望与老师、同学以至亲友或更多人分享的成果。对教师而言,作业的交流与共享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形式。
这种意义上的作业,必然选择以质为先、少而精的策略。同时,这种意义上的作业所要求的是体验、经历、探索等更有深度的学习,以用中记为主,练中记为辅,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这是实现作业提质减量的有效办法。
这种意义上的作业,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必然受到学生的认同和喜欢。作业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之所以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根本原因在于因功能异化而导致的作业量大质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喜欢作业。只要学生能感受到作业的意义,就愿意投入与付出。这就要求作业贴近学生成长实际,贴近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富有挑战性,富有能让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意义,让学生在作业活动中体验到成就与尊严,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可以肯定地讲,育人取向、素养取向、实践与探究取向的作业将成为作业的主角。
二、完善作业管理体系
观念是基础,制度是保障。《通知》突出了作业管理中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里就作业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谈几点建议。
(一)将作业管理视作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点工作范围。作业质量对学生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并没有将作业管理纳入重点工作范围,一些教研部门和一线教师等也没有给予作业研发工作应有的重视。在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都应该以落实《通知》要求为契机,重新审视作业管理工作的性质与价值,真正把作业管理工作做实做好。
(二)建立作业研究和设计机制。应该鼓励、引导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和出版部门建立专业队伍,深入系统地开展作业研究,研发高质量作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明确本地作业研究基地在哪里,是否有基本的专业队伍,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作业产品。这是作业工作的基础,应该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予以保障。
(三)建立作业评估与选择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研发作业评估标准和作业选择机制,确保通过专业而公正的评估,为学校和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作业。应该建立过程性的作业质量评估机制和作业退出机制,确保作业的优胜劣汰。
(四)完善学校层面的作业管理制度。应完善和建设系统的作业管理制度,稳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的作业选择能力、设计与改编能力、批改与使用能力等。应该更新观念,将作业研究与设计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
(五)建立教师作业研发能力的培训与评估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研制教师作业研发能力标准,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通过自修、校本研修、专项培训等多种途径,整体提高教师的作业观念与作业研发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作业功能异化、量多质低的问题。应该建立作业展示、作业评优等机制,将教师作业研发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标准范围,切实提高学校对作业改革与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六)引导社会和家庭支持作业管理与改革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家长更新作业观念,引导家长认同和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活动。通过社会与家庭的参与,形成育人合力,真正改变学生的成长方式与学习方式。
(七)建立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考试命题改革协同推进机制。考试评价方式影响作业管理与改革。要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评价结果使用办法,优化考试命题在学生基本素养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推动作业提质减量。
我们期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深入贯彻落实《通知》精神,更新作业观念,完善作业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与实践,切实扭转作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张卓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