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张智勇:家长教育孩子一定不要使用冷暴力
2019-06-04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很多人眼中,家庭教育是父母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适龄上学,再到青春期叛逆,每个家长都经历着不同阶段的烦恼。有很多家长都受困于家庭教育问题而不自知。
  为了更好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育儿观、家庭观,建立有效、和谐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5月10日,中国教育在线邀请来自北京市部分大中小学校各个学段的专家、校长、老师围绕家庭教育中的各类问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张智勇 双榆树第一小学学生成长研究中心主任
  问题1:如何看待家长要持星级执照“上岗”?
  张智勇:我所担心的是家长持证“上岗”流于形式。这主要因为家长参加培训的时间段不好把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等都不好把握。
  此外,我认为家长培训应该是个常态化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参加几次讲座,参加几次活动,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教育、家庭教育的问题的。当然,这种做法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毕竟它强调了要让家长接受培训,将家长培训提上了日程。
  问题2:如何看待建立《家庭教育法》?
  张智勇:《家庭教育法》不像《宪法》是上位法,是统领全体部分法的法律,因此在内容、体制设计上都会比较繁琐,细节的内容也会很多。因此,我建议《家庭教育法》在立法的前期一定要进行广泛的调研。
  具体来说,调研要从各个学段寻找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各个学段的实际需求,掌握各个学段的家庭教育特点。而且要有具体的处罚条款。否则,只有概念性的内容,没有处罚条款,就会让《家庭教育法》流于表面、形式,对推动家庭教育发展的作用有限。
  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在《家庭教育法》中是否要加入一些对未成年人保护,尤其是隐私保护的内容。由于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作为家长可以对自己的子女任意妄为,尤其是对孩子的隐私更是如此。因此,我要强调在《家庭教育法》中加强父母对孩子隐私权的保护力度。
  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成为了主角,他们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因此,我还建议在《家庭教育法》中也要对隔代教育进行规定。
  问题3:如何看待惩戒权实施的尺度与把握?
  张智勇:我觉得,小孩子的成长,就像一个小树苗,你不可能认其发展。也就是好也夸,不好也不管。所以,没有任何的惩罚肯定是不行,必要的惩罚是要有的。但是,对孩子的惩罚要有一定尺度和分寸,这个尺度和分寸的把握要基于对孩子的理解。
  目前,很多学校都面临着一个局面,那就是家长在家里不知道如何惩罚违规的孩子,学校又没有权利去惩罚,导致很多违规的孩子越来越过分,甚至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现在学校的老师手中没有了“戒尺”,对于违规的孩子只能靠劝解、说服,但是对于更为过分的孩子就没有了办法,这个确实很尴尬。
  此外,我认为家长一定不要冷暴力。我们作为家长,看到孩子的违规就要说出来,不要拐弯抹角,不要采取冷暴力的方式。我觉得冷暴力的伤害比打孩子几下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严重。当然,我们的家长一定也不能用社会上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毕竟孩子还没有接触社会,不懂社会那一套。如果家长用社会那套做法对待孩子,很容易误导孩子成长。
  问题4:学校应如何做好家校共育?
  张智勇:双榆树第一小学在家校共育、家校共建方面的做法是根据家长的情况对家长进行了分级管理。
  其中,第一个级别的家长主要以家长志愿者身份出现。家长志愿者分布在各个年级的各个班级里,他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家长志愿者是由班主任老师招募的。
  第二个级别的家长叫家长导师团。这些家长的主要作用是对学校课程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我们有很多家长都是中科院系统的,他们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帮助学校在一些课程开发和开展上提供帮助。比如,我们带领孩子参观专业博物馆的时候,这些家长就可以充当导游,为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第三个级别的家长我们称为家长智库。简单来说,家长智库是通过各个年级进行推选产生的。作为家长智库的家长,他们的职责就是会参与到对学校各种制度的设计,各种章程的设计,与学校一起研讨可行性及科学性、合理性,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