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在父母的头上拔下一根白头发,永远留念。昨天上午,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学生和家长泪流满面,场面感人。此外,活动还有一项主要内容:在庄严肃穆的乐曲声中祭奠华夏万姓先祖。(1月13日《新闻晨报》)
就如集体给父母洗脚,800多名学生齐刷刷在父母面前下拜磕头,必定会引起舆论热议。问题就出在这是“组织”的。800多名学生集体跪拜父母,是上海嘉定区一所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上的一个节目。如果将其归为“孝敬文化”,那么,这种仪式彰显的就是孝道。其实,跪拜只是传统礼节,无关孝道。若一定要与“孝敬文化”扯上关系,向父母跪拜还不如给父母洗脚。
因为这不是某人心血来潮,以跪拜表示对父母的孝敬,而是学校作为“孝敬文化节”上的仪式,所以在对此的评判中,有必要对跪拜的历史渊源做一番简单的追寻。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又称叩头,磕头。古人为何要用这种肢体语言来行礼?是不是包含着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缘故?其实不然。古代社会之所以用跪拜行礼,是因为这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长期习惯坐在地上或席上,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当所有人都是跪坐的时候,向对方行跪拜礼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这就是民间跪拜礼节的来源,其中并不包括特别敬重或孝敬的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出现的跪拜中,确实含有尊敬或敬重的意思。但这种认知也是基于跪拜礼节在封建社会就发生的演变。那时候,君王要显得地位高,只是他自己有专用的平台。向坐在平台的人行跪拜礼,地位高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由此,跪拜礼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现。如果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来区分,这种不平等的起源,应该属于封建意识的糟粕。因为,这次涉及到的学生向父下拜磕头,并非个别家庭的习俗,而是学校举办的“孝敬文化节”,目的是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那么,就显得太缺乏传统文化知识了。
有学者认为下跪磕头是宣扬传统文化的糟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已经不是对某种约定俗成的民风的看法,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考量。这在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商榷并必须厘清的概念。而无论“洗脚”或“下跪”,这种随手拾起传统风俗“衣钵”的做法,确实暴露出现代教育理念上的捉襟见肘。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