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再出发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一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较早开设相关课程并设置相关活动,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实施经验。最近,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提出指导性要求,为促进学校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提供了依据。
一、《指南》为学校教育定向
课程教材建设直接决定教育目的能否有效实现,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核心载体。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热度持续,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指南》厘清了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首先是价值导向问题。面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以全面准确辨别、选择,精华与糟粕并存且难以截然二分的特点,《指南》提出“客观、科学、礼敬”“扬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原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明确了准则。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行课程教材体系兼容问题。“西学东渐”改变了我国古代社会“经史子集”为主体的传统教育内容体系,我国历史上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在现有相关学科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若隐若现的地位。《指南》提出“结合学科特点,注重有机融入”“坚持整体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并加以落实。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亲和性问题。教育过程中,绝不是把教师认为的“好东西”往学生面前一放,学生就会全盘接受。《指南》提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
二、以课题带动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在我校正式立项。我校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带领各学科积极寻找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形成了体现学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架构。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国家课程中,形成教学浸润、专题开发和活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全面融入。语文除必修课程外,专修课程开设了经典篇目阅读、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等。选修课程包括诗歌鉴赏与创作、戏剧鉴赏与表演等。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艺术、体育、通用技术学科突出重点和特色。结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对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采取分类走班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不少品牌活动。美术设置书法篆刻、陶艺、国画、美术鉴赏等;音乐设置中国民族音乐赏析等,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器乐、声乐、说唱(曲艺)、戏曲;体育与健康设置武术、八段锦、踢毽子等;通用技术设置青花瓷、纸模服装、中国结、软陶、茶艺等,并开展造纸、中国结、缝纫、四巧板、篆刻、3D打印象棋等活动。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外语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历史成就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智慧、思想方法、创造精神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的课程还打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选修、专修课程,如《博物馆中的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实践性、体验性。基于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发综合课程。以“徐霞客小组神游中国夏令营”课程为例,由地理组、历史组、化学组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承担,校内学习和校外考察相结合。学生先在校内实验操作、绘制校园规划图,再赴校外对玉渊潭、恭王府等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考察,将学生动脑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在实地探查中加深对北京历史、地理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2.通过校本课程和丰富的主题活动,多种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开发校外资源,针对非毕业年级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如初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分为“经史类、格物类、礼乐类、艺文类”四大类别共27门选修课程。其他年级校本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也占有较大比重。学校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科技与人文节、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舞龙、腰鼓、秧歌等表演进校园活动;建立国学社、国剧社、国话社、围棋社等社团,定期展演,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育人效果显著。
三、以《指南》为引领深入推进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指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将学校领导层、各学科组、年级组、一线教师和学生,都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完善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各门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学科育人合力。
第二,整合梳理课程资源。《指南》提出要“研制实施细则”。学校将梳理总结已有成果,积极挖掘各学科各学段可落实、可渗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贯彻《指南》要求,打造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课程。
第三,加强教师培训。《指南》提出“加强培训把关”,“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为重点,强化教师培训,引导教师从理念认同到教学践行。
第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实际,做到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要和增强学生精神力量相统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精神的根基。
此外,还要多借助学术界、社会各方面资源,对现有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持续追踪最新学术动态,关注学术前沿,确保工作的时效性。(执笔人:张瑞清、何志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