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成都试验获“点赞”
2016-10-28
成都日报

  昨日,2016年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工作现场交流会在蓉举行。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各省市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以及全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区的近200人参加了会议。成都在交流会上就“成都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的一点探索”进行分享交流,获得参会者的集体“点赞”。

  据介绍,成都通过顶层设计、创新机制等形式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工作。在全国30个试验区中,成都率先研制出评价指标,率先形成评价报告,并率先将评价报告应用于地方和学校改进提升中。

  “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中,针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充分发挥诊断和改进功能,让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等参与学校管理,助学校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基础教育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列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第1名。”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在2014年成都开始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工作,经过努力已取得明显成效。根据2015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结果显示:较去年,青羊区泡桐树小学学习动力平均得分率从80.8%上升至81.9%,行为习惯中位数得分率从80%上升至82.2%;双流区的西航港实验小学学业水平由“低学科成绩组”上升到“高学科成绩组”,学生情绪行为调控和创新意识两项指标,均出现了分化程度下降的良好趋势,其中情绪行为调控分化程度从19.1下降至17.1;新津县的新津一小,各指标平均得分率保持了较高水平基础上的稳中有升,其中,想象力上升至87.1,规则意识上升至95.5。

  “成都改革试验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是成都几个区(市)县重点学校在综合评价试验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有些做法让人很惊艳,我们将把相关先进理念带到我们试验区去。”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纷纷表示。

  成都学校有啥经验?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 推出“个性”校本课程

  成都推进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试验,不仅囊括了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规定的20项关键指标,还在2015年的评价中,将评价内容由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学业负担四大方面发展为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潜能)和学业负担五大方面,用综合的较全面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试验的促进下,成都许多学校也探索出“个性”的发展经验: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

  借鉴北京十一中学的“选课走班模式”,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超市,开设学科课程103门及30余门综合实践课程(如小学段课程、游学课程等),丰富的课程大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让课程更加有趣,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石室联合中学

  将学校校本课程划分为“必修类”与“选修类”,保证了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实施1-2年,每周四下午2节课),构建了校本课程(选修、必修)学分制,落实了校本课程的全员参与,实行了初一、初二年级学生校本课程的选课制度,形成了校本课程的考查、评价与表彰机制。

  树德实验中学清波校区

  开发了“走校体验营”专用校本教材——《中小学衔接教育活动体验营之成长手册》,为参与体验营的六年级学生量身定做了涉及8门学科7个项目的“衔接引桥课程”,其中包括“炫彩·语文”“果园·数学”“缤纷·英语”“创意·科技”“心灵·涂画”“魅力·体育”“魔术·信息”等课程。

  草堂小学

  积极落实青羊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生活技能2+1+1”工程,完善课程结构,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草堂课程,以建立学校、年级分校、个人三级“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在开好国家课程、保证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建好草堂校本课程。

  成都市实验小学

  构建了“小学生大课程”校本课程体系——在德育课程链中,学校课程、年级课程与班级课程环环相扣,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在教学课程树中,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开设了包括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三明治课程”,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