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夏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东莞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阳泉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盘锦中考改革方案解读
广东中考改革:减轻课业负担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2018-07-27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此次《初中学考实施办法》颁布,旨在通过建立健全初中学考制度,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促进初中学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可谓亮点多多。

  一是实行全科开考,有利于打好共同基础。当前,不少初中学校和学生为了得到好的中考成绩,拿到高分,对计入中考成绩的科目比较重视,而对不计入中考成绩的科目相对不太重视,存在“中考考什么,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利化倾向,学生学习偏科或学习兴趣衰退,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初中学考实施办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将国家规定的全部科目全部列入考试科目,可以促进初中学校重视每一门课程,将每个学科的课时开足,教师配齐;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严重偏科现象,促进初中教学回归“奠基功能”,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学校和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俗话说,考试是“指挥棒”,如果一些科目不列入考试,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忽视这些科目的教学和学习,全科开考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增加的科目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全科开考不等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事实上与现行大部分市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相比,只是多了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3门科目及理化生实验操作而已。这有利于纠正应付、挤占、停上音乐、美术等课程的现象,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利。只要学校开足开好有关课程,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就能考出理想成绩。

  二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命题,符合学生的天性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初中学考实施办法》要求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确定命题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从考试源头避免用高难度知识选拔学生。同时重视活动课程。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科目和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考试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改革对初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各种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好实施和科学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将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的发展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时间和空间,综合素质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改革考试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允许选择实行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减少单纯记忆。提出以笔试为主,探索面试、口试、实践考察、实验操作和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重视理化生实验操作,从以前的“一考定乾坤,只拼纸和笔”转向“关注平时,关注实践”,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中平衡发展,对引导学生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可以促进学校面向全体,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改革分数呈现和招生录取办法,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初中学考面对的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初中学考涉及的科目众多,如果所有科目都以学生考试分数衡量,都纳入招生总成绩,过度强调甄别选拔,势必给学生带来更多压力。《初中学考实施办法》鼓励采用分数+等级或仅用等级呈现分数和的招生录取办法,更加强调全面性、基础性,且允许各市结合实际选择纳入录取计分总成绩的考试科目,既可以避免出现分分计较,增强了考试的选择性,又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备考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规划人生,促使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我认为,《初中学考实施办法》坚持育人为本、导向教改。推行初中学考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同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促使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各学校在贯彻时必须审时度势,认准方向,主动适应。努力引导学生文理兼修,培养兴趣,发现和发展特长,丰富人文底蕴,提升科学素养,为高中阶段发展打牢学业基础,也为未来人生成长做好更扎实的准备。当然,全面推行初中学考并不简单。提高命题质量,合理的设计计分方式等,都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学考真正起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广州中学校长 吴颖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