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银湖畔,一场关于教育哲学与家庭角色的艺术交融悄然上演。
杭州银湖实验小学校长邱向理在古色古香的“银湖茶室”内,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育茶叙”,主题聚焦于“重塑小学生家长角色的当代视野”。在这方书香四溢、龙井茶香缭绕的雅致空间里,邱校长携手一群满怀热忱的学生家长,共同探索在快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精准锚定家长角色,深化育儿智慧,共绘孩子成长的斑斓蓝图。通过深度对话与心得碰撞,这场高端对话不仅勾勒出家庭教育的新蓝图,更引领了一场关于爱、责任与成长的思维盛宴。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他们最重要的老师。”根据学者研究成果,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和少年的初期阶段,60%的依赖源于家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孩子对学校的依赖会大于家庭;在高中至大学阶段,即成年早期,孩子对社会的依赖更强。加之家庭教育迥异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容忽视、无法被替代的另一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使加强家庭教育成为重中之重。邱向理校长指出,家长正确认知自身的角色定位是发挥家庭教育应有作用的关键,是处理亲子关系、促进亲子沟通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孩子的全方位卓越发展。
邱向理校长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对如何推进家庭教育、发挥家校在教育上的互补作用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在内容方法上,学校教育是统一教育,家庭教育则属于私人定制,儿童个性化的特质需要家庭培养。学校对孩子的个性化培养主要是提供发展的平台,还需要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支持,需要家长通过观察、研究挖掘孩子的潜力,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目标职责上,家庭教育是全面教育,囊括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性格塑造、情感培养、价值观引领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校教育是对知识技能的系统化学习,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等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和要求。
在教育持续性上,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负有直接且持续的责任,而学校教育只负责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是最真实最全面的,需要加强父母对孩子的观察和研究。
在教育方式上,学校教育是成学科体系的,家庭教育是碎片化、及时性的,两者需要互补。
在情感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是面对大众的,而家庭教育是一对一的,因此该方面是家庭教育更应关注的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学校通过学年学期课时安排教育,家庭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教育。
在角色定位上,教师面对孩子是可亲可敬的,教师通过理性地备课达到教育目标。家长与孩子间是亲密的,家长需要用心爱孩子、接纳孩子,要用心去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应该关注当下的事,而非为孩子的未来过分焦虑,要无条件地接纳、尊重、爱孩子,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品质,分析孩子身上产生问题的根源。
那么家长应该在儿童的成长阶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邱向理校长综合自身多年的教学育人经验,给出了一个答案:家长的定位应是孩子的教育引领者、潜力和天赋的挖掘者、优质资源的提供者,要给予孩子爱护和尊重,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不断学习、反思、尝试的循环过程中实现发展。
对于家长应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邱向理校长结合自身经历,以孩子写作业拖延的问题为例进行了详细讲解。她从中医整体论的角度看,处理问题要从源头开始,好比治眼睛从治肝开始,家长要学会从表象看见问题存在的实质根源。与其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督促和管理,家长更应该以观察和分析为主,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邱校长认为督促孩子写作业、完成作业不是家长的主要任务,培养孩子养成管理时间、规划时间的能力才是主要任务。这种理念的转变使家长将目光更多放置在孩子内在潜能的开发上,而非简单的完成任务,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更持久有益的影响。
邱向理校长还强调了此过程中家长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单向度的情绪宣泄不可取,家长应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和爱。因此,面对孩子写作业拖延的问题,家长应该从孩子不做作业的表象看到孩子内驱力不足的现状,去想办法焕发孩子的内驱力。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实在不太想做,可以尊重他不去做,但要协调好“现在不做,之后有没有办法来弥补”的问题。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明白做作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为了给别人交差。这才是家长教育的内容职责——培养孩子在道德、情感、智力、身体、艺术的全面发展。
随着龙井茶香最后一缕余韵缓缓消散,本次“重塑小学生家长角色的当代视野”茶话会在满载收获的氛围中落下帷幕。银湖实验小学秉持的协商式评价理念,在这场深度交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家长与校方共同勾画出一个以理解、尊重与合作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新图景。在未来的日子里,学校与家庭将如同这茶山与书声一样和谐共生,即使面对教育征途中的崎岖与挑战,也将依托协商的力量,携手铺设一条坚实而充满爱的成长之路。邱向理校长的愿景明确:让每个家庭成为孩子梦想启航的温暖港湾,让每一份爱与努力汇聚成推动孩子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共创一个既包容又激励的美好教育未来。
提示:该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该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