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公布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20年8月5日
浙江省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和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制定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鲜明主题,坚决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积极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加快“两个高水平”建设、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强大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2.基本原则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注重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不断引导人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浙江贡献、提供浙江力量。
——坚持以青少年为重点,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全民教育要求。坚持从娃娃抓起,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面向全体人民,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知行合一,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要求。注重把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坚持结合实际,牢牢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浙江优势。发挥浙江“三个地”的独特优势,综合运用浙江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效结合浙江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努力成为“重要窗口”的探索实践,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干部群众爱家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
——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注重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培养开放包容的胸襟相结合,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爱国情感,努力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正确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二、基本内容
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的优势,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走心工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深化“微型党课”“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我在之江学新语”等宣讲品牌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努力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
2.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中,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3.深入开展国情、省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引导人们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深入开展省情教育,大力宣传和展示浙江在建设“重要窗口”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引导人们认识浙江取得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的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引导人们了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提升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4.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浙江实际,大力弘扬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凸显浙江“三个地”的鲜明特征,深入阐述建设“重要窗口”的重大意义,引导干部群众切实扛起“三地一窗口”的使命担当,砥砺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动力。
5.广泛开展党史、国史、革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六个一”党性教学活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引导人们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爱党爱国热情。深入开展国史教育,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和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从国家发展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开展革命史教育,认真做好革命史的研究和阐述工作,引导人们准确把握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繁荣与富强,中国人民进行的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伟大意义,始终保持旺盛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为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拼搏奋进。开展改革开放史教育,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浙江改革开放丰硕成果和光辉历程,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力量。
6.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大力挖掘、传承和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浙江人民的自豪感、荣誉感。
7.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祖国统一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刻揭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人们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言行。
8.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国家安全意识。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教育水平,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深入开展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风险意识。
三、主要任务
(一)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1.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融入各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大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结合省情和地方特点编写德育地方课程教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
2.强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组织开展“思政星课堂”等活动。组织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到青少年学生中讲经历、讲信仰、讲爱国、讲奉献,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厚植爱国情怀。
3.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大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要设立“时政宣传栏”,及时刊登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在环境布置中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校训校歌校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青年宣讲、“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丰富青少年校外实践基地和现场教学基地,利用浙江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春泥计划”、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红色主题研学旅行等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参加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双百双进”主题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不断强化责任担当。
4.精心推出精品出版物和新媒体创新产品。坚持精品标准,突出时代特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大力创作推出一批质量高、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时代爱国主义主题出版物和新媒体产品。编写出版浙江省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开展全省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大力开发并积极推介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游戏、短视频等创新产品。
5.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社会担当。注重面向全体人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快形成覆盖城市社区、农村、企业、部队、社会机构等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特别是重视发挥社会各界代表性人士的感召力和引领力,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增进和凝聚政治共识,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实际情况开展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发挥行业和舆论监督作用等。强化政工师思想政治宣传引导作用。引导广大新时代知识分子、浙商群体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家国情怀。
(二)夯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1.提升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设施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加大文博、革命纪念、建设成就、自然人文景观、民族地域特色、档案等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注重线下体验和线上展示相结合,有效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推动军地共建一批国防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作用发挥明显的国防教育基地。深入挖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加强对良渚古城遗址、河姆渡遗址等文物遗址、古村落以及农业、工业遗迹等的保护利用。依托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科学工程等,建设一批展现新时代风采的主题教育基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各类农村、社区、企业基层阵地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2.提升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使用效能。坚持以用为本,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使用工作机制,发挥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在重大活动中的作用,全面提升阵地使用效能。落实免费开放政策和保障机制,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发挥阵地公共教育功能,加大对阵地指导、组织协调、资金保障力度。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动态调整和摘牌退出机制,常态化开展督促指导,推动基地提挡升级。落实活动开展长效机制,积极组织红色故事会、红色寻访、巡回展览等活动。落实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交流机制,加强人员力量配备,开展人才教育培训,推动各级各类阵地人才队伍之间学习交流。
(三)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载体
1.开展仪式礼仪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广泛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让人们充分表达爱国情感。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每天定时在主频率、主频道播放国歌。国庆期间,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大型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并悬挂国旗,鼓励居民家庭在家门前适当位置悬挂国旗。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演讲教育等活动。各地要认真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组织开展“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千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升国旗奏国歌”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等场地开展启蒙礼、成年礼、参军壮行礼等有关仪式、活动,创新开展“我向国旗敬个礼”“我和国旗合个影”等主题活动。
2.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或纪念活动和群众性主题教育。紧紧抓住国庆节这一重要节日,有效采取主题宣讲、红色故事会、灯光秀等形式,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国庆黄金周成为爱国活动周。在“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引导人们抒发爱国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期间,组织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集中开展祭扫烈士墓、敬献花篮、宣读祭文、瞻仰遗物等纪念活动,引导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面向未来。
3.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挖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结合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和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突出爱国主题,创新内容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群众性庆祝活动。
4.开展红色体验教育。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注重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和水平,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红色体验教育活动。立足南湖革命纪念馆、温州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阵地,精心设计推出一批精品红色线路。打造“浙里红”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品牌。加强对讲解员、导游等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规范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加大对浙江大好河山、文化文物、重大工程的宣传力度,全方位展示美丽浙江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的突出成就,让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家爱乡爱党爱国情怀在体验中凝聚、在领略中升华。
(四)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各级各类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要围绕爱国主义主题,牢牢把握“客观、全面、辩证、积极”工作要求,创新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使爱国主义宣传报道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把爱国主义主题融入贯穿媒体融合发展,在重要栏目、时段、页面开设爱国主义主题专题专栏,推出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以及融媒体产品,着力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利用浙江发布、学习强国、天目新闻、浙江新闻、中国蓝新闻等“两微一端”平台和“美丽浙江”抖音号等载体,采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主动设置议题,推出系列话题。鼓励爱国主义主题公益广告创作生产和展播,充分利用户外大屏、公交移动电视、灯箱展板、建筑围挡、灯杆道旗、楼宇电梯等宣传阵地,张贴悬挂展示标语口号、宣传挂图,打造街头正能量。
2.加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宣传具有爱国情怀的浙江先贤、知名人物,宣传在抗疫、抗台、抗洪等重大救灾行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深化新时代“最美浙江人”的挖掘选树学习宣传工作,组织全省各级新闻媒体常年开展“最美”人物寻访活动,常态化推出“最美人物”宣传报道。不断深化先进典型关爱保障机制,建立荣誉、待遇、礼遇、帮扶等保障制度,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
3.加强文艺创作宣传。将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鲜明主题,聚焦浙江“三个地”的优势,围绕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建设“重要窗口”的探索实践,深度挖掘创作素材,加大现实题材创作力度,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劳动、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深入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五个一工程”等,加大对爱国主义题材文学创作、影视创作、音乐创作、人文社科普及等的支持力度,创新经典爱国歌曲、爱国影片的传播方式。鼓励、支持爱国主义题材少儿节目创作生产和播出。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奖中要具有鲜明爱国主义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坚决反对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
4.加强互联网宣传引导。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数字建设工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和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电子语音导览、虚拟现实等网络传播方式有效结合。借助各类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与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平台和社交媒体,广泛组织开展网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充盈网络空间。用热点事件、热点话题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治理,汇聚网上正能量。
5.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法治化建设。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在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文化引领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入法入规。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普法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英雄烈士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国防教育法等。严格执法司法、推进依法治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不尊重国歌国旗国徽等国家象征与标志,对侵害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行为,对破坏污损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设施,对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等,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依法严惩暴力恐怖、民族分裂等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主动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各项任务落细落实。进一步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职责,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指导和沟通协调。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社科联、文联、残联、侨联、作协以及关工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爱国主义的坚定弘扬者和实践者,同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2.加大保障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人才保障,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才培训力度,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培训纳入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规划。进一步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团体章程等的制定完善中充分体现。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和活动开展。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支持。
3.确保务实有效。要注重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实际效果。要坚持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性,引导群众实现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持续保持热度,分阶段分步骤扎实推进。要严格落实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若干措施,务实节俭开展教育、组织活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