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古诗文中的含义
2019-01-30
学生导报
作者:

  在古诗文阅读考查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重要的内容,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单个字词的解释、句子翻译中的实词落实,以及内容理解等方面。题型有填空、选择、简答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考生应尽可能地做到目标明确,各个击破,不留死角,融会贯通,灵活迁移,达成目标。为在高考考场上出色发挥,做好充分准备。

  【范文分析】

  一、(《史弼传》)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诏书疾恶党人

  (2)乃豫敕断绝书属

  (3)明府摧折虐臣

  (4)九死不恨

  解析:本题4考查的即是解释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调动日常学习的知识积累,联系课文中讲授的相关义项,再结合上下句及语境来判断各个实词的意义,将熟知的义项带入句子,依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推断,如果能够解释通顺,则为正确解释。

  答案:(1)憎恨。(2)预先。(3)打击。(4)遗憾。

  二、(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 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 多格不行

  格: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解析:著令,是规章制度之义。

  答案:A。

  三、(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意思是,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为“制度、规定”。

  答案:C。

  【提升攻略】

  一、“内”“外”迁移法。

  就是把课内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灵活地迁移、“套用”到高考文言文语段的阅读与解题中去,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乃徙公治之”一句中,要求解释其中的“徙”,就与课文《淮阴侯列传》中“徙齐王信为楚王”一句的“徙”含义一样,都是“调任”、“调职”的意思。据此,就能够准确、快速地解答好本题。

  所以,每当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养成将“内”“外”知识“对号入座”的习惯,充分调动大脑里的储存,极力回顾要求释义的字、词在哪篇课文中已经学习、出现过,作何解释,哪种解释与所阅读的语境一致,据此判断它在所阅读语段或题目中的含义。

  二、“形”“义”结合法。

  借助汉字的形体结构,尤其是义符来推断、解释文言实词的词义,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与方法。

  如“冠”字,其字形由“寸(手)”、“冖(帽)”、“元”构成,意思是手拿帽子戴在人的头上。而“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和“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敲击人的头部,所以,“寇”自然就有“盗贼”之义。如《左传·昭公三年》:“民闻公命,如逃寇雠(‘雠’是‘仇敌’)。”

  由此可见,“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的意思。

  三、“还原”语境法。

  一字(一词)多义是汉语的显著特点,尤其是文言文中,表现非常突出,这就为文言文阅读与解题带来了不便。针对这一情况,采取“还原”语境法,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加以应对。

  所谓“还原”语境法,就是通过把字、词放到句中、文章里去理解,如果说得通畅,语意连贯,你的解释就正确,否则,就错误。

  如解释“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一句中的“狱”字,如果翻译为“监狱”,整个句意就说不通,让人费解,而如果解释为“案件”就文通义顺——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案件”的义项在《曹刿论战》中就学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四、借音“断”义法。

  在文言文中,语音和语义关系密不可分,因而,同学们可以运用读音来推断语义,包括辨识通假字,用本义来解释假借义。

  如“勿击堂堂之陈”(《孙子兵法·军争》)中的“陈”就通“阵”,意为“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还有《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的“暴”通“曝”,等等。

  五、依“今”推“古”法。

  就是借助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与成语语素意义来推断该语素在古汉语中的含义的方法。

  如《指南录》后序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中的“拔”,就与现代汉语中的“提拔”中的“拔”意思一致。

  再如高考题中出现过的“可以喻大”一句,关键是对“喻”字的解释,如果孤立地看这句,就很难给出恰当的解释,但假如能够联想到现代汉语中的“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中的“喻”有“清楚、明白、知道、了解”等义项,就很容易给出“可以喻大”中“喻”的意思了:(我陈述的事情虽然小)但道理却可以和大事相通。

  六、“互文见义”法。

  互文见义法在古文中比较多见。“互文见义”是一种参互见义的修辞方法。就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要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可说的一个方面,下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上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两者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对这种语句的理解,不能割裂开来,只顾一端,而应上下贯通,参互见义。

  如《曹刿论战》中“彼竭我盈,故克之”中的“彼竭我盈”,就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我们常说的彼此彼此可知,彼、此是相对的,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的意思。

  七、“因”“果”推导法。

  所谓“因”“果”推导法,也称语义关联法,就是通过对语句前后意义的分析,推导出字词意思的方法。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其中的“亡”,通过前后句子意思的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由此可知,“亡”是“逃到、逃亡、逃跑”的意思,而不是“死亡”。

  其他的句子中的字词也可以借助这一方法进行破解。

  八、“站位”分析法。

  所谓“站位”分析法,就是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等来推断词语含义的方法。

  如《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的“辩”,是“辩才”的意思,而不是“狡辩”。因为,“辩”作形容词“多”的宾语,全句的意思是: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的方式劝诫楚王。

  九、“慧眼”辨识法。

  即依据行文,辨识字、词的用法与属性,区分字、词差异。如“苟”,在《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中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就与《陈情表》中“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中“苟且”、“随便”,和《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姑且”、“暂且”的意思就有明显或细微不同。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