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如何让温暖的阳光普照每位学子——来自山东省龙口市教育均衡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1-04-0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山东省龙口市遇家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多数学生来自于外来务工家庭,被大家戏称为“打工子弟学校”。但是这些学生特别有福气,八年级升九年级,全部进入龙口市实验中学读书。

  因为遇家中学和市实验中学同属一个“学校发展共同体”。龙口市对学校发展共同体实行“捆绑评价”,实验中学作为共同体的引领校,要对遇家中学进行教育全面帮扶。

  据实验学校副校长赵军介绍,该校从起始年级就全面开展对遇家中学的帮扶:将本校的“深度·激情”课堂教学全力推介给遇家中学教师,按照学科、年级划分,共同教学,做到了时间、内容、形式、跟进、评价等各方面的精准同步。同时,充分发挥科研的引领功能,聘请专家指导团共同为两校承担的课题进行专题培训与高端指导。

  经过三年的教育帮扶,遇家中学整体办学迈上新台阶。在2020年全市初中学业水平中,该校九年级97名学生的各学科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英语学科已然迈进了全市中游水平行列。更重要的是“打工子弟学校”的“打工子弟”享受到城市教育的温暖阳光。

  像遇家中学一样,“有教无类,均衡发展”在龙口市得到真正实现。

  硬件做实:夯实教育均衡的基础

  “在胶东半岛,龙口市教育均衡发展有底气的。”这是龙口市教体局长吕长庚说的第一句话。这个底气源于该市已经改变了原来基础设施“城乡不均、南北失衡”的现状。

  2005年,龙口市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县域级教育工作示范市。正是在省教育工作示范市创建复审过程中,龙口市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龙口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有了经济作为保障支撑,历来重视教育发展的龙口人自然将一股子热情倾注到办教育上,因此大量村镇办学和企业办学先后兴起,使得国土面积(901平方公里)不大的龙口市中小学校数量一度达到二三百所。

  当然,这一状况确实满足了广大群众就近上学的需求,在当时来说也是龙口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体现。但进入新世纪后,教育这种布点多、分布散的状况却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

  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市的创评,是以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指标的,作为经济强市的龙口市也是倾力投入,但收效却不尽人意。

  2000年以后,龙口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开始进城务工定居,农村人口开始逐步萎缩,特别是适龄学生大幅减少。

  这种情况下,龙口市已经着手进行一些区域的学校撤并工作,即便如此,至2008年龙口市中小学校仍有150多所,这给当时致力于龙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市政府带来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全力投入、全面发展,对于那些行将撤并的农村学校来说势必会造成投入浪费;但如果不能“平均发力”,只能使原本就差距较大的城乡教育更加失衡,也无法达到教育示范市的要求。

  痛定思痛,为彻底扭转区域内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龙口市政府决心以推动全市教育均衡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全市城镇化建设规划为依托,组织实施一场教育建设发展的总体战。

  这个总体战包括了“三场硬仗”:

  ——一场“翻身战”,彻底扭转农村中小学布点多散、设施落后、管理不力的问题。

  自2008年起,龙口市政府先后共投入16亿多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校舍安全工程、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全面改薄”工程,全市农村中小学由原来的90多所整合为30多所,共新建学校15所,改扩建学校17所。

  几年下来,全市农村中小学办学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一是高标定位、超前规划实施的“三项工程”,使得农村学校条件实现了“跨越式”改善,原来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的“鸿沟”一下子被填平,农村学校基础设施方面还要优于大部分城区老校。

  二是学校布局更趋合理,调整后的农村中小学乡镇中心校位于镇政府驻地,其他学校也坐落于人口集中区;同时,针对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路径加大的问题,龙口市政府专门投入3000多万元,先后购置专用校车126辆,解决了学生上放学交通的后顾之忧。

  三是整个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发生了深层变革,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得到全面理顺,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布局调整后,龙口全市农村小学、初中一体化管理基本实现,覆盖面积相对较小的区域,龙口市均采取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模式,面积较大的区域,已形成了以初中为核心、辐射周边小学的管理模式,这种变革大大促进了全市农村小学、初中的学段衔接,为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场 “攻坚战”,彻底消除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力量散、难调和的问题。

  在高中段教育整合之前,龙口市共有普通高中4所(城区2所、农村2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公办3所、民办1所)。这一以校际竞争为核心的格局,曾一定程度上为龙口市的高中段教育教学带来活力。

  但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其布点分散和过度竞争的负效应也逐渐凸现出来,一方面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共同应对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另一方面校际竞争催生的“抢生源”“夺师资”现象更是无法集中优势寻求高考的新突破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握紧拳头,使整个高中段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势在必行。

  2008—2011年,龙口市政府共投入6亿多元,建成龙口第一中学新校区,2011年底,将原来的除龙口一中外的其他三所普通高中迁入龙口一中新校区,完成了全市普通高中的初步整合工作。

  2012年,龙口市又对普通高中进行了优化调整,在保留龙口一中老校区并与新校区实行划片招生的基础上,对龙口一中新校区实行分区管理,形成新校老校之间、新校学区之间“内外双循环竞争”的基本格局,负责组织指导高中教学工作的市教研室直接进驻新校区。这样,龙口市普通高中既形成了新的竞争机制,又有效整合起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工作格局已然形成。

  2011—2013年,龙口市还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全市公办职业学校整合为1所,同时又加大对民办职业学校——南山职业技术学校的扶持力度,形成职业教育公办民办并行发展、各持特色(公办突出职业大赛、民办突出春季高考)的基本格局。高中段教育的整合优化,龙口市便能从容调动各方面资源,集中解决教育教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场“迂回战”,彻底缓解城区学校班额大、上学难的问题。

  近几年,龙口市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快,龙口城市新区建设已基本成型,龙口教育布局又出现了“新的缺口”:城区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为此,龙口市政府不遗余力,超前规划,持续加大投入,采取城区学校改扩建和新建“双轨运行”战略,打了一场漂亮的“迂回战”。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投资5632.43万元,改扩建7所城区学校,改造校舍建筑面积11.7万平米,新增390个班级、18280个学位。

  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龙口市统筹实施了龙口市新区两所学校——新民学校新建、龙口市培基学校二期扩建和西城区龙口市龙矿学校改扩建工程,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着力满足两城区及周边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其中,龙口市龙矿学校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506万元,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5500平米,2019年9月建成投用,新增28个班、1400个学位。新民学校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6.7万平米,设计规模为86个班,4050个学位(小学部50个班、2250个学位,初中部36个班、1800个学位)。培基学校二期扩建总投资0.86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9万平米,设计规模为48个班、2320个学位(小学部16个班、720个学位,中学部32个班、1600个学位)。新区两所学校于今年8月建成,这个新学期已投用。

  从目前来看,龙口市城区学校已经完全可以保障适龄儿童按照相对就近原则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大班额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软件做硬:实现城乡教育整体提升

  “‘一项改革’有效拉动城乡办学水平的均衡,让教育公平有了内涵。”在采访中龙口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于建奎介绍。

  围绕缩小龙口市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龙口市在原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学校发展共同体改革”的路子。这项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城区优质校辐射带动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质量整体大幅提升。

  ——确立新路,谋划新远景

  “只有构建一种学校发展共同体,才能整体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这是在采访中听到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

  这种共同体是以“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分享合作,均衡发展”为核心问题,打破学校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互动、合作、分享的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协作组织、教育发展组织,达到均衡、持续、高效发展的目的。

  上述新理念的真正形成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起初是城乡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等校际联谊活动。直到2012年,龙口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校际联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使这项原本活跃在“民间”的活动成为在全市推广普及的“常规动作”、“正式行为”。

  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校际联谊活动由于没有具体的制度与行政推动,在实践层面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觉行为,实施效果参差不齐,致使联谊活动流于形式,不少薄弱学校感觉自己与优势学校差距太大,根本学不来,所以参加活动比较消极,远远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过调查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行政的力量缔结相对稳定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并通过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城乡教育共同体”形成实质性的融合,才能实现“共享、共进、共促”。

  2014年2月,龙口市教育体育局出台《关于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方式和目标、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对共同体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要求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在德育、教研、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校本培训、网络资源等方面对薄弱校进行支持和帮助,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捆绑发展。

  据龙口市教体局党组成员、体育运动服务中心主任崔积水介绍,学校发展共同体为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立了“一元多极”的发展愿景:共同体核心校为“元”,各责任校为“极”,围绕引领校各学校在自己原有实际的基础上向群众满意学校方向前进,引领校这一“元”将更优质与突出,责任校根据自己特色,在某一“极”上为共同体的整体均衡发展做出贡献。各个共同体之间也通过交流与合作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目标,进而探索出县域范围内整体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新思路。

  ——组织保障,让改革落地

  2014年,继《关于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文件出台之后,10月,按照“核心引领、共同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出台了《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办法》。这两个文件,围绕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是根据位置临近、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原则,将全市义务教育段按照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三大类划分为11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学校实体内学校实行“1+X”合作模式,“1”为引领优质校,“X”为合作责任校,并动态调整,不断优化组合体系。2019年成立的新民学校,抓住自身先进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优秀的师资力量,一跃成为引领校;二是设立50万元专项基金,建立“捆绑评价、综合考评”体系,从发展规划、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发展成效、工作创新等方面入手,对学校发展共同体进行量化考核,给予奖补,累计评选5届共12所共同体红旗单位,并在当年的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会上予以表彰。这些措施促使各共同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有成效的联动研究活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交流及共享,保障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有效推进。海岱学校曲培刚校长感慨地说:“学校发展共同体,用制度帮我们薄弱校与引领校结亲,有困难找引领校,我们底气足了,腰杆也硬了。”

  ——机制跟进,让改革生根

  制度是将共同愿景转化为行动的关键。为了保障共同体的良性运行,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与完善,这些规章制度特别是捆绑评价制度激发了各共同体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

  一是促进管理机制一体化。成立由所有成员校校长组成的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一起研究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瓶颈问题,形成了“联校协调管理”机制,建立起市、共同体、校三级高效联动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二是推动人员交流常态化。在将教师变成系统人的基础上,创造性深入推动“县管校聘”改革,以学校发展共同体为单位,广泛组织开展常态化人员交流活动,并将其作为共同体考核的硬性指标。目前累计挂职锻炼42人次、名师支教80人次、影子培训100多人次、送教下乡3200多次,且不少教师在支教结束后选择在农村学校长期留任。三是形成联谊活动主题化。各共同体结合实际,建立教育教学问题清单,定期开展订单式主题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制定详细方案,提前一周公布,认真组织各成员校按部就班参与活动,累计开展同课异构研课活动2300多节,体验式培训154次,学生心理辅导讲座96次,班主任论坛148次、读书报告会84次,切实做到了“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四是保障优质资源共享化。聚焦依托信息化教育装备,建立了共同体学科教研QQ群、微信群,随时开展对话与交流,累计开展网上听评课、城乡孩子共上一堂课、网络教育科研等各类活动500多次,参与教师5000多人次,持续推动共同体学校发展一体化均衡发展。

  去年疫情期间,该市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共同体根据教研室统一部署,组建了“共同体——学校——年级——班级”四级教研机构,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群体机制,建立了“目标研讨——教学互助——反思调整”的教学体系。广大教师主动作为,积极发挥特殊时期“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确保网上教学扎实推进。网络技术保障、线上教学指导、精品课程推送、作业批改评价,各项活动开展扎扎实实,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该市“线上教学四级教研模式构建”的做法在“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线上活动中获得推介。

  此外,该市的教研员联络分包机制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有力保证。遴选11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研员作为联络员,分别负责各自包帮共同体,全程参与指导各项工作,协调帮助解决困难问题,确保相关政策要求落实落地。为确保教研员的高质量的指导与跃进,龙口市教研室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先后出台了加强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意见、教研员专业成长管理意见、教研员重点联系学校制度、教研员读书活动意见等文件,全面提升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与管理境界。

  ——共同发展,让改革开花结果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为了单纯追求教育平均发展,实现万人一面、千校一孔的教育均衡,而是要实现不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特色化,育人方式、教学手段多元化。在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各项有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龙口市确立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和谐发展”的新思路,依托学校共同体作用,依据各成员学校的各自特点、办学特色和地域优势,制定实施“一校一品”优质发展策略,努力打造品牌集群共同体,使整体教育形成“造峰”与“填谷”协同发展的良性态势,以发展的视角关注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真正达到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本源价值的深层次追求,得到了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自学校发展共同体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教育差距与办学水平逐渐缩小,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共同体活动的开展,增强了乡村学校的活力,开阔了农村孩子的视野,群众对薄弱小学的认可度、满意度逐渐提高。

  2014年10月,龙口市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督导检查,督导组充分肯定了该市通过“1+X”合作模式,使学校发展变“单干”为“联动”,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做法。近年来,该市学校发展共同体改革经验,先后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交流经验,2016年获评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其他类)二等奖,2017年成功立项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同年《山东教育报》“关注”栏目“以提升核心素养为指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题报道中介绍了该市经验,2019年高质量立项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并被《中国教育报》以《家长再也不用考虑转学择校了》为题进行报道,引发各方积极转载和广泛关注。

  2020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要征集全国质量监测中发现的典型地区和经验案例,山东省有5个区县被确认为典型,而龙口市则因为四年级语文成绩突出赫然入选。2019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二轮国家义务教育语文和艺术学科学习质量监测工作。龙口市作为样本县,共有 12 所小学约 360 名学生参与了教育部抽样质量监测。这些学校既有城区优质学校,又有农村薄弱学校,国测结果反馈龙口县域教育均衡,共同体政策功不可没,优质校的引领功不可没。

  “两翼齐飞”:如何打造职普双向发展的均衡?

  本来,职业教育同基础教育是县域教育的“两条腿”。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前些年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滞后了,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龙口也不例外。这里面,既有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和歧视的外围因素影响,也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信心不足,育才理念不清晰,办学方向不明确的严重问题。职业教育发展一度走入一条“死胡同”,整个龙口教育也无法呈现“双腿前行”的健康状态。龙口市政府意识到这一严重的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此组织人员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逐渐探索出一条振兴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近几年间,龙口市牢牢扭住“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服务龙口经济社会水平”这一牛鼻子,对国办职业学校进行整合重组,为教育教学改革积蓄力量,加大对民办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三步走”战略,着力解决全市职业教育积弱滞后的局面。

  ——第一步:统筹招生规划,稳定职校生源,让职业教育“有底子”。龙口市确立了“市内抓稳固、市外抓拓展”的职业教育招生工作总体思路,这其中市内生源是基础、是保证。为了有效稳定职业学校的域内生源,龙口市推行了“一引二导”的招生策略:“引”就是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宣传推广工作,突出两个目标——让社会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业选择。教育行政部门与当地媒体深度合作,积极对整合后的国有职业学校和不断发展民办职校进行广泛宣传;组织职校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创业经历向初中毕业年级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全市初中学校也重视加强毕业生的职业倾向和人生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做出合理正确的学业方向选择。“导”就是科学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按照“职普比1:1”的基本原则,限定普通高中招生的数量上限,设定出全市高中段招生合理的“导流渠”,彻底改变了原来职普招生的恶性竞争的状况,推动了职普之间的携手合作。目前,龙口市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人数稳定保持在2800人左右,加上市外生源,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超过本市的普通高中,龙口市中职学校招生人数、在校生规模、职普比这三项数据,均稳居烟台各县市区首位,为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明确办学思路,创立办学品牌,让职业教育“有面子”。在探索职业学校办学品牌的过程中,龙口市寻求到了两个突破口:一是重视并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让职业教学有方向。自2011年起,按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思路,龙口市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专门文件,率先组织开展龙口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成为迄今为止烟台市唯一一个举办县级层面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县市区,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为培养专、精、强的技术人才探索了可行的路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持续推动龙口市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金夺银。截至目前,累计取得国赛3金5银3铜和省赛4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等优异成绩,在烟台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职业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也成为一个有力引擎,拉动龙口整个职业教学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发展。二是重视并加强职教高考(春季高考),让职业教育办学有出路。近些年来,龙口市春节高考本科上线率和优生培养数量稳居烟台市首位,在山东省也居前列。2020年,全市2340人参加职教高考,本科上线人数2094人,本科上线率89.49%,本科上线率首次达到80%以上,实现历史性突破。有5名同学分获土建、机械、财经、电工电子、旅游专业的山东省第一名,6名同学分获所考专业的山东省第二名,4名同学分获所考专业的山东省第三名。自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取得23个山东省专业第一名。龙口“职教高考”品牌已初具效应,成为龙口职业教育的又一吸引点。

  ——第三步:跟进高地建设,增进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有奔头”。在龙口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龙口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龙口职业学校与当地企业的“牵手”,至始至终在推动校企合作过程中当好“红娘”。这一举措,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企业技术人才支持问题,也有效扶持了企业的科技攻关;另一方面也成为龙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支撑龙口职业学校办学的不懈动力。当下,在上级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龙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又注入了新的内涵。2020年,在省部共建职教高地大背景下,龙口市将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纳入教育改革攻坚计划,并出台了专门实施方案,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烟台电子工业学校新建一所集产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楼,着力打造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并首次提出对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设立了专项奖励资金,为新时代龙口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龙口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目前,已初步摆脱办学发展困境的龙口职业教育,正向着更加光明的前景阔步前进。

  作者:张兴华 通讯员:周洪志 山其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