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国青年报记者 陈凤莉
嘉 宾: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监察厅副厅长 孙继业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杨东平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新浪网联合推出的两会访谈节目。今天我们的话题是谨防“择校费”变脸。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是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监察厅副厅长孙继业,还有一位是杨东平老师。我国义务教育法禁止收取“择校费”,但是,现在这种现象禁而不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禁而不止,请二位谈一下?
孙继业:择校的原因有很多,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原因,也有高考指挥棒的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尽管国家规定不准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也已经废除,但是,事实上示范学校、规范学校还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这些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与普通学校也有着一定差距,这是造成择校屡禁不止的一个根本原因。这次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专门提到了这个问题,今天我把报告也带来了,总理说一些争论强烈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其中就提到了教育,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增量不足、分布不均,这是择校的主要原因。
杨东平:我觉得义务教育现在“择校费”的问题全国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城市非常严重,北京是最典型的。但是有相当的省会城市,包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当中,这样的问题并不突出。我可以绝对的说上海义务教育绝对没有“择校费”,上海市把这个作为高压线,谁都不敢碰,上海的学校没有一个敢收费的,北京就不一样了,几万十几万的非常普遍。“择校费”在北京这样的地方,凡是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校差距比较大,择校竞争比较激烈,“择校费”就水涨船高。像全国哪几个地方比较严重呢?一个北京,一个南京,一个广州、西安、成都,这些地方都是比较严重的。但是其他地方,比如郑州、哈尔滨没有多大问题,比较正常,不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一个好的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是可以实行的,实行了以后这个现象是可以改变的,不是说不治之症,不是说没有办法只能这样的。
主持人:虽然“择校费”是禁止的,但是现在有些“择校费”穿上了马甲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像捐资助学费、赞助费、转学费、借读费,甚至教师节慰问费这样的,这样的现象怎么防止它?
杨东平:我想说一下关于教育乱收费这件事情,有关部门已经查了十多年,每年都是七部委、八部委联合查。但是其他的那些名目繁多的乱收费,跟“择校费”还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些数量很少,几十块钱、几百块钱。“择校费”是指为了进入重点中学一次性交的数量比较大的钱,在北京这些地方早就已经更名为赞助费、捐资助学费,但是它的功能大家很清楚,它是为了规避检查、规避它的违法性。他说家长自愿交的,捐资助学。孙厅长你们每年查处乱收费的时候,查的比较多的是不是名目繁多的其他收费,而主要还不是捐资助学费,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孙继业:说实在的,“择校费”这个名目,在目前来看在各学校的帐目里面是不出现的,基本上都是以捐资助学费的形式出现。你个人去交这个钱他也是不要的,一般是让你走到单位上去,然后以单位的名义再交到学校来。因为个人直接交的话,孩子又到这个学校上学,这就有和入学挂钩的嫌疑。但是单位去交款的话,他一般就写上捐资助学,这是符合《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法》第48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义务教育捐赠,所以有些学校就打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