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创新精神是可以“教”出来的
2011-11-24
新民晚报

  创新,只能依赖脑海中的灵光闪现?与生俱来的创新种子,需要怎样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在日前举行的大同中学国际教育论坛上,中外老师通过自身实践表明,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新精神,也是可以“教”出来的。

  每周留出创新时间

  在瑞士音特拉根中学,每周只有四天教学时间。每周三,学校向学生提供特殊项目和游览活动。“瑞士年轻企业家”项目成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每个学生都得建立自己的企业,并经营一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还能锻炼出将梦想变成现实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校长克里斯托弗还主张,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多门外语。“掌握不同的语言,你才能跨越语言障碍,接触不同文化,获得创新能力。”

  无独有偶,日本东京市川学校同样为同学们空出创新时间。每周,学生都有2小时的活动研究时间。此外,每名学生必须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4次演讲,其中包括一次英文演讲。同时,学校与12个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名学生都必须在实验室内向专业的研究员学习一次。调查表明,79%的学生对这门课持积极态度,99%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这项锻炼中变得更加成熟。

  不以一个标准选才

  受到国外同行启发,大同中学从去年起开发了CIE创新课程,迄今已经五季。和其他课程不同,这门课程教研组由多学科老师共同组成,每一季公布主题后,学生自行报名。五季的活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设计类项目中包括了材料学、建筑力学等内容,媒体与传播项目涉及新闻采编、摄录像等环节;生化类项目则包括化学分析、植物学知识。

  负责课程开发的校长助理王菲记得这样一个男生——报名时眼神犹豫,生怕被自己不出众的成绩拦在门口。随着活动的进行,他出众的团队组织能力、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活跃的创新思维逐渐显露了出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潜质的依据是什么?”老师们开始思索,应该怎样帮助每个学生内心创新的种子萌芽。例如,在“数码作曲”项目中,成员是一群各具特长却各有不足的学生——有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一流,但是根本不知道作曲是怎么回事儿;有学生能弹一手好钢琴,但是对计算机又一知半解;还有一位仅凭哼唱就能谱出优美的乐曲,但是五线谱简谱一概不识。老师将他们组合起来,形成团队,一组名为“十八岁足迹”的乐曲诞生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0FbeBdDnZ7.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