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
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
鲁教基函〔2025〕47号
各市教育(教体)局,市委网信办,市科协,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大数据局:
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精神,对标对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和《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鲁教数字〔2025〕2号)要求,决定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十大行动”,并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目标是:按照“省级系统布局、市域整体规划、县域特色实施、学校创新发展”机制分层推进,用3—5年时间,建成一体化课程体系,丰富普适化教学资源,建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实现常态化教学研究,建立科学化评价制度,形成智慧化教学环境,人工智能教育在全省中小学高质量普及,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科技伦理意识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课程体系筑基行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好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深入实施《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系统性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内容,科学提升占比与深度。支持中小学校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至少提供1个包含人工智能内容的课后服务项目。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小学校统筹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1—2年级每学年安排不少于6课时、3—9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普通高中将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必选内容,实现中小学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普及。制发《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按照“小学低年级侧重感知体验、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侧重理解应用、高中侧重创新提升”,增强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组织开发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教材。
二、实施教学模式革新行动。推进人工智能与全学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支持自适应学习系统、AI导师应用,打造未来课堂新形态。鼓励中小学校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业辅导,培育200所左右人工智能应用领航校。加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I试验场”资源使用力度,在山东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设“人工智能教育”专栏,指导中小学校创新性学习转化,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年均上传跨学科融合课例不少于6节。在省、市、县三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单设人工智能教育类别。省级每年认定200项左右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形成“基础+拓展+创新”三级精品课程库,服务支撑人工智能教育教学。
三、实施师资队伍支撑行动。从信息科技、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组建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支持中小学校通过公开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优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鼓励中小学校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技术企业专家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践。统筹开设通识类、学科类人工智能培训课程,分层次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训,2027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利用3—5年时间,在中小学培养100名左右省级人工智能卓越教师,2000名左右市、县(市、区)级人工智能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人工智能教育首席信息官,其中乡村教师均占一定比例。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人工智能名师工作室。研制教师素养数字“画像”。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和贡献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成长发展。
四、实施教研生态优化行动。依托信息科技课程整合教研力量,设置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研员。构建“省—市—县—校”四级数智化教研网络,建立“线上教研社区+线下工作坊”双轨机制,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教育教研。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教育规律,系统构建课程、师资、管理、评价等核心体系。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应用,推行智能诊断、数据循证、人机协同相融合的教研新范式。加强人工智能实践教学、“AI+AI教育”研究,引导教师、学生借助AI学习人工智能教育。编制中小学教师、学生人工智能必备素养手册。省级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教研课题,每年立项50个左右,推动产出一批国家级标志性教研成果。
五、实施设施配置提升行动。修订《山东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完善人工智能教育设施配置要求,明确新建学校配备标准。升级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2025年底前所有中小学校接入全省教育专网,“千兆进校 百兆进班”覆盖率达到100%。编制《山东省人工智能教育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指南》,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符合技术要求、功能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语音交互、视觉辅助等设施配备。鼓励对智慧校园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人工智能学习空间,营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加快建设具备多模态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实践环境的一体化教学平台,支持学生开展从基础认知到创新应用的全周期实践。建立省级人工智能教育算力资源池,支持师生开展复杂场景下的AI项目实践。
六、实施资源共建共享行动。加强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贯通,鼓励有条件的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结对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资源,支持运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发榜提需求—高校院所和行业企业出方案—专家评议立项目”的“揭榜挂帅制”深化协同,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科普教育等提供支持。积极协调专家资源,采取校外导师制、聘任AI副校长等方式,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人才支撑。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广泛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科技馆所、园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深入链接家庭教育资源,引导家长通过科普阅读、家庭“AI实验室”等方式,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基础认知。
七、实施区域协同共进行动。实施薄弱区域(校)帮扶计划,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市域协作—县域联盟—校际互助”帮扶机制。省级征集人工智能教育网络直播资源,常态化开展线上讲座,定期组织人工智能教育研讨活动,举办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评,引领带动薄弱区域(校)改进提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汇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库,常态化更新并向辖区内中小学校公布;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以及省级试点区、试点校引领作用,每年至少开展1次中小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案例、公开课、工作坊等交流活动,提升典型案例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行业企业对接联动,全省布局100个左右区域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验中心。
八、实施素养评价赋能行动。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施效果、技术支持等,对区域、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自我学情诊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2026年起,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有效路径,强化“中学生脱颖计划”、“小院士”培养计划和各类比赛活动结果运用,组织有潜力的学生参加“齐鲁英才计划”、“齐鲁科学营”等,进入高校实验室参与人工智能科研课题研究实践。
九、实施应用安全护航行动。全面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责任制,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安全管理能力。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教育、应用伦理教育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等研判,防范师生过度依赖、思维钝化等风险,增强AI幻觉甄别能力,持续提升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合规性与适切性。选用人工智能产品、服务时,确保在数据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符合法律法规。
十、实施组织机制保障行动。省、市、县三级教育、网信、科协、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大数据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联动研究和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组建山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省级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视导。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对农村、薄弱地区给予倾斜支持。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做法,营造推动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山东省教育厅 中共山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大数据局
2025年8月31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