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5〕第42期
四川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秉持健康第一理念,聚焦落实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要求,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动全省学生体质健康总体合格率达95.65%,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至47.4%,“小胖墩”“小眼镜”现象明显改观,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持续向好,有力促进了全面发展。
一、健全保障机制,筑牢体育发展根基
(一)强化制度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印发《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器材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学校体育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学校体育质量。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面临的场地设施不足和经费投入、师资短缺等问题,形成分工落实、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师资保障,注入发展活力。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政策,设置主教练、体能教练等岗位,引进包括4名国际级健将、8名世界冠军等在内的200余名高层次人才进入教练员队伍,有效充实师资力量。支持省足协培训骨干教师及D级教练员1600余人,联动足球青训机构为中小学校提供周均约700场专业训练,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强化资源保障,破解发展难题。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各地各校新建、改扩建风雨操场和室内体育馆。“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支持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全省新增学生体育场地面积180万平方米。整合AI赋能资源,部署智能设备构建健康数据库,配置信息化资源搭建数据分析平台,联动科研资源加强体育改革研究指导,形成“硬件+智能+科研”一体化保障体系。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体育育人质量
(一)优化课程供给,保障活动时长。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高中阶段每周3节体育课,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鼓励延长课间休息至15分钟,大课间活动30分钟以上,布置周末或寒暑假体育家庭作业,鼓励引导家长陪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确保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设立省市县三级举报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监督,推动落地落实。
(二)丰富内容形式,激发运动兴趣。利用体育课、大课间及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创新融合传统武术与现代舞蹈元素等,推出武术舞狮操、放松操等特色课间运动项目。打造智慧校园,引入网易有道趣动屏和阳光跑等智慧体育设备,通过排行榜、趣味PK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借助成都成功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有利契机,开发《东安湖体育公园之慧》《凤凰山体育中心之趣》等公共体育场馆馆校课程,组织学生现场参观体验,将体育教学空间延伸至校外,培养运动习惯。
(三)深化体教融合,凝聚育人合力。出台《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着力提升体育课程质量,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培养,深度融合“三大球”“三小球”等竞赛项目,共建共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00余所,打造“一校一品”多元发展格局。开展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青少年俱乐部选派专业教练员驻校施训,提升学生的竞技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心理抗压能力,学校运动队在多项赛事中斩获佳绩。
三、完善竞赛体系,激活体育发展动能
(一)构建赛事体系,普及体育活动。建立“班—校—县—市—省”五级竞赛体系,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校级运动会,每名学生至少参与一项校级比赛项目,在体育类特色学校常态化开展班级联赛。鼓励区域内开展校际主客场比赛,推动体育项目在校园广泛开展。省级层面每年举办“三大球”“三小球”等近50项体育竞赛,通过班—校—县—市等层级选拔与交流,提升学生体育竞技水平。
(二)打造品牌赛事,推动公平竞赛。响应国家振兴“三大球”的号召,联合打造“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设足球、篮球、排球三个项目,年均省级比赛超3000场,省级以下预选赛参赛超120万人次。设立纪律监督团队,营造公平竞赛环境,树立赛事公信力,提振师生参赛信心和公平竞争意识,激励青少年不断勇于拼搏、追求卓越。
(三)深化协同联动,构建育人生态。建立完善高校与市(州)中小学体育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双向竞赛课题研究,为中小学提供竞赛策划、裁判培训等服务;拓展实习基地,组织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赴中小学支教,参与学校竞赛组织、指导,提升竞技水平;实施双向互评,将竞赛组织水平、学生竞赛成绩等共建成效纳入双方考核,以评促建、以评促优。成立省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指导全省特色学校课程、活动与竞赛开展。加强“川渝云贵”四省联动,每年开展校园足球赛事交流与学校体育科研合作,累计举办五届共54场赛事。
四、建设体育文化,汇聚育人磅礴合力
(一)营造体育氛围,培育运动习惯。以“贡嘎杯”为引领,省级决赛采用主客场赛制,吸引30万师生家长现场观赛,在景区、商场滚动展播赛事视频,形成“一场赛事、万人喝彩”的热烈氛围。成都市与凉山州通过“结对帮扶+精神传承”模式,开展“微光行动”助力凉山彝族女孩逐梦足球,弘扬资中女足“背篓精神”,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广泛建设体育文化荣誉室,陈列赛事奖杯、奖状,展示教练员及队员风采,树立体育榜样,推动青少年从参与运动向热爱运动转变,助力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厚植体育根基,夯实育人基础。畅通体育特长生接续培养通道,开展体校与本科高校贯通培养试点,支持资中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成都体育运动学校建设为新型足球学校,推动与成都大学足球学院等高校构建“中职+本科”贯通培养路径,助推青训运动员到高校运动员专业一体化发展。成都、凉山以获批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扎实推进足球贯通培养体系,分别在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开展贯通式培养试点,拓宽球员成才通道。
(三)加强体育宣传,扩大赛事影响。以“贡嘎杯”等赛事为纽带,记录学生参赛高燃瞬间,挖掘农村学校运动队、冠军队伍励志故事等典型事迹,彰显“老带新”接力传承中的尊重谦逊与团结协作,诠释勇对挫折、自信自强的体育精神。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构建传播平台,创建“每个人的贡嘎杯”等话题,赛事录播回放点击量超1200万,践行“筑梦贡嘎、体育强心”的育人理念,打造“人人爱运动”的体育生态。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