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2019-03-06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王家源

  “要让孩子亲近劳动者,走进农村,走进田野,走进生活,体会劳动的甘苦,收获劳动的快乐和智慧。”

  “重视劳动教养,让劳动课重回孩子们的课堂。”

  “劳动教育从不过时。”

  ……

  从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到劳动教育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再到如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劳动教育迎来发展的“小阳春”。然而,面对课程、教材、教师缺位等困境,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应该构建怎样的支撑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发展?

  “劳动教育急需回归常态”

  “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现状不容乐观。”在接受黑龙江日报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显友呼吁,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如今被视为“短板”的劳动教育,在三四十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布《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提出了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要求,劳动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到上世纪90年代,“劳技”几乎是所有学校的必修课程,有课时保证,传授系统的劳动知识、技能、价值观。

  “当年也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包括师资不足、设备不足,各地学习上海,建设了很多的基地,集中老师和资源,解决了劳动教育发展的大问题。”山东省劳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党好政回忆说。

  然而新世纪之初,劳动教育在课程体系中逐渐式微,课时无法保证,加之家长、社会等对“主课”外的课程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逐渐被边缘化。造成的结果是,学生的劳动能力弱,并且对劳动价值观念的正确认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贺明菊从事教育20余年。学的是物理,是被推荐去当的劳技课教研员,多年的坚持让她对教育的变化感同身受,同时也存有些许苦闷。“苦闷的是整个社会对劳动基础教育的不重视一直存在。”

  “劳动教育急需回归常态。”苏州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傅小芳说,尽管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教育理论实践研究探索从未停止过,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形成了亮点和特色,但总体上看,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存在边缘化现象。

  张显友表示,中小学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家庭层面来看,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从学校层面来看,劳动与技术课程开设率低,课时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从社会层面来看,轻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对此,张显友表示,应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与时代意义。劳动教育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还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关系,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

  如何“补上劳动这一课”

  “我们要努力补上劳动这一课,可以通过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开辟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推进劳动教育的考核制度等方式,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开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皇甫立同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表示。

  多名劳动教育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表示,基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课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角度讲,实践中急需劳动技术课程的国家标准和国编教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技术室主任孟献军说。

  哈尔滨市教育局勤工俭学技术装备处处长刘晓伟建议,把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学科明确下来,能形成一个连续的,从小学到中学,从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教育到更高层次劳动教育的体系。

  针对劳动教育容易“窄化”问题,贺明菊表示,新时代我们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要有新的认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劳动。劳动教育还包括对劳动本身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有了对劳动的认同,对学科、对社会、对劳动教育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新时代‘劳动’的内涵更加丰富,劳动教育也要体现时代特色。”傅小芳表示,例如,培养当代公民的技术素质应成为学生劳动素养的要点,还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发明创造探索实践为主要线索,要以全生命周期来看待劳动,实施劳动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李守镇表示,应强化劳动教育的感召作用,在开学第一课、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常规性仪式中增加和突出劳动元素,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模范人物参加,引领青少年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发挥劳动教育作用。

  劳动教育发展应注重“体系化设计”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教育问题,建议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中高考人才选拔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在接受人民政协网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杨承志表示,解决劳动教育发展的问题应有“体系化设计”。

  张显友同样认为,应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等长效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长期发展的核心。

  包头市的劳动技术教育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从小到大。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主渠道,学校特色项目补充的模式,基本达到了地区、学校全覆盖。包头市教育局局长李占峰介绍,理顺管理体制,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包头的重要经验。

  基于此,他认为,当前应该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制度,对劳动技术教育应有刚性要求,同时要注重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课程改革,特别是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衔接起来,统筹推进。在课程设置、教材、校本课程,特别是阵地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师资配备、资金保障这些方面的标准应该建立起来。

  上海的劳动教育起步较早,于1984年编了一套劳动技术的教材,1988年制定了劳动技术的课程标准。在师资方面,上海专门设立了劳动技术学科的职称系列。“上海的劳动教育发展到今天,关键是体制的保障。”贺明菊说。

  在北京市海淀区劳技中心主任王越看来,“质量、服务、团队、评价、资源”是整个劳动技术实践探索中的5个关键词。在质量方面,要注重课程和管理;在服务方面,要从单一向多元和开放式发展;在团队方面,要激发教师的活力,提升专业性和获得感;在评价方面,将劳动素养纳入督导指标体系当中;在资源方面,与大专院校联合,与进修学校或教研中心联手,实施教育和课程的研发。

  “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围绕激发活力,建立和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搭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共享平台,推进劳动教育的评价创新,进而围绕劳动技术教育素养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占峰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报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