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少年近视防控须关口前移
2018-09-01
中国教育报

  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过如下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这说明大多数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的,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也是如此。预防为主一向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一卫生方针渐渐成了一句口号。

  《黄帝内经》中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方向已走入了“重治轻防”的误区。

  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该协会得出的结论是,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同理,对于逐年不断增长的学生近视问题,我们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真性近视绝大多数都是“轴性近视”,是眼轴超长发育所引起的眼部结构性改变,当今医学对此尚无科学、合理、确有实效的治疗方法。而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激光手术等近视眼矫正方法,是使用不同方法把凹透镜放置在眼前节的不同部位,只是矫正视力,解决眼睛看远视物模糊的屈光缺陷问题,并不能降低高度近视眼后节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相关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从工作性质上讲,“治”的目标人群是已经近视的学生,其工作目标是矫正视力,防止近视发展过快,防范相关并发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成年后的屈光状态基本上是由儿童、青少年时期眼生长发育状况决定的。眼屈光生长发育一般规律是从出生时的远视眼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逐步向正视发展,到12岁以后才完成眼球正视化。如果孩子在眼屈光发育过程中不注意科学用眼,就会造成远视储备消耗较快,过早发育成为正视眼,并随着相关问题的不断累积、叠加,进而发展成近视眼。因此,对于那些远视力尚处正常范围的孩子来说,还应关注其眼屈光发育走势是否正常;而对于眼屈光发育已偏离正常走势的孩子,则一定要进行科学干预,防止孩子过早发育成为正视眼。

  维护学生视力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探寻学生近视的发生机制,确定影响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而科学指导学生近视的防控工作。但长期以来,大多数人还停留在“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上,缺乏对健康管理这一新理念的认识。学生近视是眼屈光发育过程中相关危险因素不断累积、叠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针对其危险因素主动采取科学干预策略,实施“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以促进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针对儿童、青少年眼生理发育特点和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我们一定要走出认知误区,从重视对孩子中小学阶段的视力健康管理抓起,实施战略重点前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视力不良低龄化的趋势和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的现状。

  一是防控关口前移。即抓早抓小,从3岁起就建立《视力健康档案》。高度重视日常科学用眼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其视力健康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是防控环节前移。从预防、治疗前移至预测、预警。每半年进行一次“家庭视觉环境、学生视觉行为习惯、眼屈光发育状况”监测评估,了解孩子有无近视风险,为科学实施综合干预,防控学生近视产生,提供时间和空间。

  三是防控目标前移。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必须构建以促进学生视力健康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以学校为平台,以视力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学生全人群为对象,融合多方位(预防、保健、康复)、多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多环节(学校、家长、学生)、多阶段(视力正常、假性近视、真性近视),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综合干预和动态管理于一体的全过程视力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才能让孩子安全、平稳度过近视高发期。

  [作者系全国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武汉)学生视力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