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凉山州实施“9+3”职教计划 9444名学生到内地优质学校就读
2018-08-14
中国教育报

  乡乡有标准化学校 村村有学前教育点 实施“九+三”职教计划

  教育扶贫托起凉山希望

  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进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报道

  凉山州开办村级幼教点3096个,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3.4%

  “十二五”以来,凉山州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达579亿元,2011至2017年教育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达24.67%

  凉山州实施“9+3”职教计划,11个深度贫困县的9444名学生到内地优质学校就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凉山有彝、汉、藏、回、蒙古、苗、傈僳、傣、纳西、布依、壮、白、满、土家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2.92%,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凉山,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举行彝海结盟,顺利通过彝区,继续北上。红军在凉山境内历时28天,途径州内10个县市,书写了“巧渡金沙江”等辉煌历史篇章。特别是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义为兄弟,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十件大事之一,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

  “卫星发射在西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州府所在地西昌闻名,还有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书写的“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等辉煌历史篇章。

  盛名之下,凉山实际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州辖17县市,其中11个民族聚居县为深度贫困县,截至2017年底,仍有贫困人口49.1万、贫困村1118个。

  千山迢迢,万水重重。今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凉山考察并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扶贫,成为凉山州整体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任在肩,刻不容缓。凉山州委、州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大力推动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紧紧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乡乡有标准化学校”“村村有学前教育设施”等目标,千方百计补齐教育短板,努力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日,记者来到大凉山,来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三河村、火普村,感受彝族老百姓精气神的变化,感受大凉山教育的巨变。

  一村一幼,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小鸭水中游……”初夏的早晨,20多个彝族孩子稚嫩清脆的声音传出教室。

  这里,是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幼教点。

  幼教点占用的是村委会的几间屋子,午休房、洗手间、功能教室……麻雀虽小,一应俱全。“孩子们的午餐是免费的营养餐,有牛奶、面包和火腿肠等。”幼教点的两名教师之一张牛牛介绍说,“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里养成了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好习惯,学会了说普通话,为以后上小学打下了语言基础。”

  “不像我们小时候,六七岁了还只能跟着父亲去放牛,上小学了才开始学普通话,学习上很困难。”刚满22岁的张牛牛腼腆地说。

  张牛牛小时候的情况,曾经在彝族孩子中十分普遍。

  上个世纪,大小凉山彝区“一步越千年”,从刀耕火种的时代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老百姓普遍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加上家庭贫困等原因,往往是“羊放到哪儿,娃娃就带到哪儿”。没有良好的学前教育,学生便难过通用语言“第一关”,继而严重影响小学、初中学习。听不懂老师上课、难以融入学校环境,成了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据凉山州教育局调查,有的县高中毛入学率不到10%。

  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10月,凉山先行在彝区10县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随后在全州17个县市推开。各县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富余公共资源,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学校富余校舍、闲置村小、租用民房、新建等措施设立幼教点。按照“大村独立举办、小村联合举办”的思路,发展出“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等多种形式,每个点开设一个或多个混龄班,每个班容纳30名左右适龄幼儿。个别居住特别分散、人口特别少的村,举办了流动幼教点、季节班。

  凉山州教育局局长游开军介绍,目前,全州开办村级幼教点3096个,设立教学班3963个,招收幼儿12.54万人。

  短短几年间建立数量如此庞大的幼教点,教师如何配备?资金如何跟上?

  喜德县冕山新桥小学幼教点辅导员翁古伍来毕业于四川省彝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喜德像她这样具有教师资格证,且懂彝汉双语的辅导员有300多名,分布在全县100多个幼教点。

  “所有辅导员均在全县范围内分批公开招考。”喜德县教育局局长车波告诉记者,县里将参加考试的人员按照成绩排序,纳入人才库,一旦有辅导员离职,能及时依次递补,保证每个幼教点辅导员在岗。

  据介绍,凉山州制定了《村级幼教点辅导员聘用条件和程序》,由县(市)教育部门严把辅导员选聘入口关。11个民族聚居县、安宁河6县市少数民族乡镇,必须选聘双语辅导员,最终选聘双语辅导员5466名。其中,本科学历人员3.12%,专科学历人员51.67%,高中学历人员37.96%,高中学历以下人员7.24%;学前教育专业占比44.5%。

  同时,凉山州制定了《“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辅导员培训方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按照分类培训、分级实施的原则,采取州级培训骨干、县级全员培训和集中面训、幼儿园实训相结合,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使辅导员基本掌握幼儿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幼儿一日活动流程和常规管理策略。目前,州教育局共组织了12期州级培训,1585名骨干辅导员参加。

  投入方面,凉山实施学前教育3年保教费减免政策。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减免公办幼儿园、小学附设学前班、“一村一幼”、“一乡一园”的在园幼儿学前3年保教费,省级补助每生每年700元。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州对彝区10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农村在园幼儿(含“一村一幼”)实行每人每天3元的生活补助,全年按200天给予计算;“一村一幼”开办以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9亿元。

  游开军介绍,有条件的幼教点还采取幼教点食堂供餐、中心校送餐、中央厨房送餐、蛋奶模式等形式为幼儿提供午餐,已有2604个幼教点提供幼儿午餐。

  短短几年过去,“一村一幼”实施效果凸显。

  “以前接手一年级,数学课常常上得像语文课,得先慢慢教他们普通话。”对比“一村一幼”实施前后学生的变化,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小学从教19年的教师王英体会深刻。她说:“‘一村一幼’帮孩子们扫清了语言障碍,进入小学后,他们学习热情更高、习惯更好、能力更强。”

  金阳县学生家长阿诺左诺听说学校里办了幼教点,把两个孩子都送到了学校。他曾经到西昌和昭通等地卖花椒,汉语讲不好,账也不会算,做点小生意,总是“折本”。“过去,我们的想法是‘睡席梦思也是一天,睡石头也是一天’。现在,不能再让孩子吃没有文化的苦。”

  游开军表示,“一村一幼”计划创新发展学前教育,大大推进了凉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切实解决了民族地区学龄前儿童因不懂普通话进入义务教育后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的问题,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积累循环效应”,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总书记来考察的时候曾经叮嘱我们,村里孩子的学习都靠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今后,我不能辜负总书记的话,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们教好。”张牛牛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