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培养学生的信息免疫力刻不容缓
2018-04-24
教育部

  近年来,伴随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使用手机越来越普遍,而问题也随之频繁出现。许多学生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玩物丧志,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安全事故,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当一些学校采取措施管理学生手机时,又引发学生、家长和社会出现各种不同声音,使得学校对学生手机的管理工作遮遮掩掩、收效甚微,甚至难以为继。教育部新近印发的《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非常及时、非常重要、非常接地气,使各中小学校有了规范学生手机管理的政策依据。

  网络的优势自不必说,但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青少年所受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据报道,法国、英国等国家准备或已经规定中小学生不准带手机进课堂或校园。这则消息引发了许多人尤其是家长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赞成方认为,手机干扰孩子的课堂学习,特别是一旦沉迷网络、沉迷游戏,甚至沉迷色情网站,会严重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反对方认为,手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品可以应用于学习,现代人需要掌握信息技术,而且使用手机是人自主生活的权力,应该允许学生带到学校使用。那么,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有如下认识。

  首先从争论的焦点看,大家关注的是技术的功用与副作用。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探讨这个问题,将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因为在历数网络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我们不能不面对它可能引发的严重问题。而站在教育的角度,我们需要探讨的是: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还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其实,作为现代教育从来不会拒绝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掌握,相反,现代信息技术课是所有学校应该开设的课程。即便没有专门开设这门课程,孩子照样会从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手机、如何使用电脑和网络。然而,教育远不止于技术学习,而应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信息素养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信息免疫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就是人在网络技术使用中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以及抗击各种诱惑与干扰的能力。

  为什么特别要把信息免疫的培养能力列入信息素养教育?这说明人在使用信息技术后可能会生“病”,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容易误入歧途。其一,目前,我们的网络技术还不能有效过滤掉所有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信息,特别是黄色网站和有害游戏,而手机的自主使用为学生登陆不健康网站和接收不健康信息提供了可能。其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容易使学生转移学习的注意力,对于在课堂上经常看、玩手机的学生而言,确实不利于他们在班级(包括走班)授课制中学习。其三,网络游戏会使学生沉迷其中,无心学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四,青少年运用网络进行学习还处在探索完善的过程中。网络学习有赖于学生很强的学习自主性,青少年如何通过手机实现有效的网络学习也还需进一步研究。现阶段夸大手机学习的功用,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信息教育必须从信息技术层面走向信息素养层面,而信息免疫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对信息免疫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教育与引导工作应从哪里着眼?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控、自律的品质,提高学生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第二,落实信息免疫教育的全员性。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系统应加强沟通、加强合作,发挥各自施教主体的积极作用,规划、指导和监督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成长的干扰。必须承认,家庭、学校执行必要的网络和手机使用管理规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增加信息免疫教育的可行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教育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信息技术使用中存在问题就采用简单粗暴的禁止方式。正确的做法是:1.学校与家庭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制订适合的教育措施。不管学校是否制订了禁止把手机带入学校和班级的规定,师生都应深刻认识信息免疫的重要性。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白、自觉认同教育管理网络和手机规定的良好初衷。学校和家长一旦达成共识制定了相关规定,家长就应支持学校。2.家长是否给孩子配备手机,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比如,幼儿每天尽可能少接触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没必要配备手机;中学生如果学校有电话和计算机房,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使用手机的要求,可以不必把手机带到学校,若带到学校,应服从学校的管理。3.在家庭配备手机,家长应与孩子达成约定,严格控制手机使用的时间和功用,防止通过手机玩游戏导致沉迷或上瘾。对于小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上网查询资料,教师和家长应加强过程中的即时监督与指导。

  总之,当技术层面还不能完全防止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加强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学校若重视对学生信息免疫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就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愿科技为人类服务的理念能够不断深入人心。

  作者:北京小学 李明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