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5年11月6日由中国教育在线主办,《未来教育家》杂志、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优能中学教育支持的"互联网+"背景下校长成长之路--2015年全国基础教育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
本次活动聚集教育界知名学者、专家、校长及一线教育工作者一起分享各地中小学校长治校办学成功经验、探讨一系列热点话题,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凝智聚力,献计献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沙龙分享环节,由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主持, 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校长李冬、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副校长朱华、安徽省合肥示范附小三小副校长张先政、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邓晓红共同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张先政表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的基础是能力,没有能力,去谈创新,是没有成长的。学校除了培养孩子的能力, 为孩子创新打好基础外,还应该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去唤醒孩子创新的意识,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张先政校长提出了教育者该如何推进教育的"互联网+"问题,互联网对教育很多方面就会产生很深刻的变化,信息的提取,教学手段的变化,辅助手段极大的丰富,同时也给带来学生在面临海量信息的同时,他的选择性在哪里?很多时候互联网代替了孩子们的深度思考,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去引导和解决。
邓晓红校长谈到,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机遇,也给了我们挑战,使我们能够与欧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未来是不确定的。互联网是多大程度上可以与教育相结合?我们都面临着迷茫,我们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比毅力,拼智慧。
关于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朱华校长说,互联网可以让学生视野更开阔,站的更高,但是基础的东西还是要坚守。
对于"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条件的局限,朱华校长指出,老师的引导作用永远是教育最基础的,所以在农村也不要紧,让老师把最核心的东西抓住,讲好课,讲好核心的东西,同时为老师创造机会,接触更多的信息。李冬校长表示,现代化的进程越快,现代越迅猛,发展的越快,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我们也应该找文化基因在哪里,我们的乡土基因,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可能真的是在农村,在广大的农村,在部落里边,那些东西弥足珍贵。同时,李冬校长呼吁保护农村文化,使我们得未来更为厚重。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