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机器人"陷应试怪圈 评论:不要成为第二个奥数
2011-11-19

  “机器人”会不会陷入“应赛怪圈”?

  “机器人”活动在各中小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因为它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等的培养有着独特作用,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青睐。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机器人”特色教育却在变味——活动是为了比赛,获奖是为了升学。“机器人”会不会步“奥数”后尘,陷入“应赛怪圈”,成为又一块升学敲门砖?

  开学不久,虹口区曲阳四小的吴润华老师打电话给各位新生家长了解情况。“我是英语老师,照经验家长对英语会有很多问题要咨询,不料他们一听我的班每周有一节机器人课,都改换话题聊机器人了。”吴老师所说的“机器人课”,是曲阳四小所开展的机器人特色项目。章本荣校长说,往年家长争着让孩子在学校学英语、学音乐,今年却都想学机器人,“我们没做过任何宣传,应该是大家的口耳相传吧。”

  “机器人”大步走进校园

  “这几年70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关注,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动动手,动动脑,而不是整天待在教室里。”章本荣说。大多数家长最初选择机器人项目是想让孩子多到教室外走走,玩玩,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看重机器人比赛对孩子未来升学的帮助。在曲阳四小,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参加机器人活动,学科成绩得到提高,并且在小升初招生中受到青睐。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机器人——这话真是不假。几乎所有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的孩子,都会立刻被它吸引。每年给新生上第一节课,科技老师胡超的经验是,前30分钟老师根本插不上话,整个教室从学生看到机器人的那一刻起沸腾,学生摸索着拼装,兴奋得满头大汗。30分钟后教室才会慢慢冷却下来——因为学生不知道怎么摆弄,零件放不回去,到这时候他们才会安静下来,等着老师教他们怎么“玩”。

  除了好玩,“机器人”对学生创意的激发、探究精神的启迪,从第一节课就已经开始了。“学生拿起一长一短两根积木,会本能地组装成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旁边的同学眼馋了,就会想办法做一个更长更大的。虽然小学生还不知道自己运用的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但在拆拆弄弄、反复摸索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会掌握动力臂与支点的关系。”胡超说,“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无止境的。”

  “机器人”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和科技素养,章本荣更看重它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对于“机器人”给自己孩子带来的深刻变化,家长们最有体会。学生潘炜彦去年6月参加世界杯RobCup比赛荣获第三名,他母亲崔悦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性格内向,自从二年级参加机器人项目,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现在做事非常自信。”在一位语文老师的印象里,参加过机器人比赛的学生作文写得特别好。因为当其他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时,他们有源源不断的作文素材——有为了不让机器人摔倒而熬夜研究的辛苦;有在数千人面前一边因害羞流泪一边为机器人伴舞的经历;更有与陌生对手在几个小时后变成铁哥们的奇缘。机器人项目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有独特作用。一个小队,有人负责拼装,有人负责操控,还有人负责说明演讲和表演,在这里,协作能力比个人成绩更重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钱江晚报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