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严一平:人格教育不能缺席
2019-10-17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应试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人格教育从表面看地位很高,但实际上却处在次要或从属甚至缺席的位置,这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由于人格教育的缺位或错位,我们的教育往往片面地强调道德灌输而忽视人格形成的综合机制,重视烦琐的认知教育而忽略生动的人生实践,重视知识的训练而忽视心理的建设,导致中学生群体出现人格偏差的比例在逐渐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度关注学生人格教育,将“健全人格”与“现代素养”作为学校育人目标的两翼,结合当代高中生的生理、心理、认知与精神发育状况,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自我意识教育。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人,既不会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也不会自卑退缩、妄自菲薄。这样的人,既是充满活力的健康个体,也是能够担当与践行的公民。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做好人格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强调“慎独”“省察”,讲内观与内修的工夫,即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要将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的自觉行为。成长的过程是由他控向自控、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将自我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进而转化为自由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在实践中,学校提出让学生写好一个“人”字,写大一个“人”字,写活一个“人”字,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在生活实践中尊重自我、接纳自我、反思自我,并形成适度的自我认同感。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不断自省的自我意识。
  需求动机教育。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各种需求,尊重人的本能;但同时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本能与满足的层面,还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让低层次的欲望得到升华与超越,用文化与价值追求代替生理性与物质性需求,让新的需求动机激励学生成长与发展。学校在上海率先建立了“学生成长包”以及基于“成长包”的自我评价网络系统,这既是一个记录的平台、心理与人格测试的平台,更是一个自我设计、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的发展咨询系统。一方面,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与平台,给学生展示和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激励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人格发展的类型,在一定的参照坐标下进行深刻反思与自省,及时修正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校正人格发展的误区。
  价值态度培育。在课程设计上,学校不仅高度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更高度关注思维方式的教育。因为知识与技能只有内化为自我的思维方式,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实践能力;价值理念只有具体为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才能落实到行动。因此,学校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有关课题,成立“批判性思维—博雅书院”,致力于养成学生理性开放的现代精神和文质彬彬的博雅气质,培育学生健全而科学的思维方式。
  角色认知教育。学校引导学生对学校形成角色认同,包括理解学校功能、性质、结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自己作为学生的权利、义务以及应有的学习态度等;注重学生公民意识和行为方式养成。学生处在成长之中,学校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也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行为规范与处事方式。
  总之,人格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位、缺席。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严一平.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