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访新邵县“最可爱乡村教师”吴芳云
2020-06-0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谁都晓得新邵县龙溪铺镇下源一带穷山恶水,交通、信息闭塞,离镇上都有20公里,距县城近60公里。后塘又是下源最偏的村子,春夏季云雾缭绕,尤其天一下雨,那上面就成了人间仙境,而一进冬天,那里的人们又住进了水晶宫,所以取名后塘。那里海拔千余米,崇山峻岭,连绵叠嶂,沟谷深邃。上面几百人,形成一个自然村落,几百年来,一直在那休养生息,过着几近原始的生活,半个月才能下山去十多里外的下源市场买点日用品,求医问药可就更难了。
  逆境生活中的强者
  三十多年来,吴芳云老师就扎根在最偏的龙溪铺镇后塘小学,(1985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在小塘教学点从事幼儿教育,1996年9月因工作需要调入后塘教学点)。除了包一个班级外,学校教导总务一直一肩挑,去龙溪铺教育督管办开一次会,得提前几个小时下山去下源等车,开完会后,常常几近半夜才归家,但从没迟到过。每期开学,百来个学生的课本,都是她带着老师肩挑手提,平时分点什么仪器图书,那就她一个人扛。家访就更别说有多难了,不摔跤、不掉沟那就是万幸了,家访一出门,不就是晚上八九点就是深夜才能回家,深更半夜走在悬崖峭壁间,哪能不让你弄个鼻青眼肿的。按常人的思维,那就不出门。她也不是天生那么贱,这深山老林中间的孩子安全吗?远的要接,险的要送,掉进水沟的要给换衣服,掉进山涧的要贴膏药,人家跟着她,哪愿意经常这么干,她这个当教导兼总务的能不愿意干吗?职责上,她不能推脱,良心上她更不能推脱。她就这样一直坚持几十年,但也无怨无悔,已奔五十的吴芳云老师,已连续在这里坚守了32个年头。32个年头,她当了32年班主任,32年妈妈老师,包班教学32年。她32年如一日,为留守孩子揩鼻涕、蒸红薯、补衣服;她32年如一日,为生病孩子把脉、开处方、熬草药。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首小诗可以说是对吴芳云老师教育教学工作最精辟的注解。
  她丈夫是家中的独生子,地道的农民,她的婆婆于2013年不幸瘫痪住进了医院,家里碰上这样的情况,她全家差点崩溃了,吴老师白天上班还要干农活,丈夫只得放弃打工,回到家里照顾自己的母亲,但是一个家庭的开支加上母亲巨额的医疗费用仅靠她那点工资怎能维持,当年学校正缺教师,于是校长把她丈夫聘为代课教师,这照顾母亲的担子自然就全落到了吴老师的身上。一头是自己深爱的婆婆,一头是自己心爱的事业,哪一头都不愿也不能放弃。望着躺在病床上的婆婆,无助之余,本想大哭一场,但又得强装笑脸。无奈的她只有两头奔忙,下午忙完学校工作赶往医院,陪护自己的婆婆,第二天早晨又马不停蹄返回学校。就这样已往来奔波5年,她硬是靠着自己的毅力坚持着。但是,天不遂人愿,婆婆的病并没有因为她的细心照料而出现奇迹,后来才不得不放弃了住院,回家治疗。这5年中,婆婆一直睡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吴老师照顾。5年来,吴老师也从没耽误过教学,学生成绩从未落过前五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者,当自知、自识、自省。回望那一路走来的路,她收获很多,也懂得很多:人生路上会有许多艰难险阻,坚信自己只要不断努力,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涉不过的激流。
  留守儿童的好“妈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成长。这正是吴芳云老师为师的准则,她深知:“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传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
  “吴老师心地善良,学生家里有什么困难,她都会帮忙,完全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在疼。”后塘人民如是说。
  后塘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吴老师便义无反顾成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她的电话成了孩子与家长联系的纽带。父母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想念孩子了,或者孩子在家里不听爷爷奶奶的管教了,首先就是给她打电话。吴老师笑着说,“我的电话都成了热线电话了。”
  四年级的徐小梅,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去世了,妈妈在外面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她寄居在姑妈家。她性格比较调皮,放学有时不按时回家,有一次,晚上7时了还不见回家,姑妈打电话告诉吴老师。听到消息后,吴老师比她还急,一边打电话多方询问,一边跑到平时跟孩子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家问情况,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寻找,终于确认孩子跑到表叔家去了。得知孩子平安,吴老师来不及松一口气,又赶忙打电话给孩子远在外地的妈妈报平安,此时已经是晚上10时多了。现在,她班20多个孩子,性格怎样,表现如何,家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人,家庭状况如何,父母都在哪里打工,吴老师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所有的孩子,吴老师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只要看到孩子有困难,她都会想办法予以帮助。像徐晨晨、邓叶、邓琪等,吴老师都多次现金资助。吴老师为了帮助困难学生,还四处化缘,她遍访了下源走出的成功人士,尤其当地走出的有成就的大学生,把她们请回家乡,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联欢活动,在活动中宣传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当地一些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从而唤起她们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感情。
  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温暖的家,近年来,她创建了家校微信平台及班级教育互动博客。
  她喜欢拍照,习惯用相机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变化,在班级网页的相册里留下了许多孩子们在不同时间、相同地点不同的变化,同学们在这里看到自己的成长变化,视这个集体为快乐的大家庭,产生了团结向上的向心力、凝聚力,家长们视这是一笔她们扑捉不到的人生财富!在日志里开设了《教育随笔》、《家校互动》、《家长论坛》、《学生档案》等系列栏目。学校布置和检查的内容无一遗漏的都在其中,这里还有她精心收集的各种资料,涉及各个领域。家长和学生不仅能得到知识上的收获,还能从中得到启迪。在《留守儿童档案》里,不仅有知识上的内容,还有她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记载着从入学第一天起,每一个月班级的各种变化,这里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她们美好的回忆……
  早在1990年,她班上学生曾容,父早亡,母再婚另立家庭,她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庭的变故和家境的贫寒,使她从小就内向、孤僻、自卑。并沾染了不少坏习惯,学习成绩差。她家距校远,经常迟到。上学的艰辛和生活的不便,使她几度产生辍学的想法。吴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让她搬到自己家里来住,帮她安排好食宿,以解决她生活上的困扰,每天晚上还帮助她补习功课。最重要的是经常找曾容谈心,鼓励她克服自卑心理,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一切困难,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在吴老师的开导下,这个学生渐渐开朗起来,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当年,曾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就读。后来考上大学后写信给吴老师说:“吴老师,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
  让吴老师欣慰的是,贫苦的孩子懂事早,她们大多数珍惜学习机会,学习成绩普遍不错,所教班级成绩在历次中心校组织的质量检测中都不落兄弟班级的前五。
  刻苦钻研的学习者
  任教三十多年来,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吴芳云老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和业务水平更是刻苦钻研,努力提高。“一日不学,犹如落队之雁。”这是她学习上的座右铭。所以她如一只口渴的乌鸦,四处找水喝。多年来,她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阅读大量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并写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她经常参加远程教育以求专业知识之水,自己掏钱跑邮局、购名家教法之精点,以求创新教学之活水。虽然在教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她仍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没有在过去的成绩上停滞不前,而是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教师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时逢课程改革,她毫不犹豫地走在课改的前列。她懂得:“创新才叫生命,创新才有价值!”她三十多年的工作没有一丝的懈怠与重复,课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2001年、2002年、2004年等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县级一等奖。
  课改中,她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方法,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她没有放弃过任何一名学生,不论她有多差。2015年春天,二年级转来一名新生——曾小媛,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直跟随外婆。当时听同事说这孩子学习很差,智力有问题,在她心里,她同情这个孩子,总希望她快乐成长,所以对她多了一点关注。她所有的作业都不交,在语文课上,她桌子上总是放着数学书,吴老师就过去帮她把语文书拿出来,可是过不多久,她就会把书放回书包里。从此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吴老师只要有空,就会去这个孩子家里辅导她语文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她的数学从十来分上升到及格分。2004年在龙溪铺中心校组织的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她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无论在哪里,都把爱作为教育永恒的主题,只有朴实的爱才能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无私地帮助才会感化那些无助的孩子。3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多年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苦多”,在教育事业这片热土上,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追求着一个教育者的崇高境界。
  32年来,吴芳云老师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励,2001年、2005年两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2003年、2012年先后被评为镇、县优秀班主任。近三年年度考核连续两年为“优秀”。2018年荣获新邵县“最可爱乡村教师”称号。
  作者:吴平初 曾定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