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打造深度课堂 | 武汉外国语学校:聚焦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
2022-03-1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3月16日上午,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武汉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走进武汉外国语学校。本次活动以深度教学之粮食安全为主题,全程采用“线上直播”的模式开展,本次教研活动有数位专家、名师以及武汉市300多位教师参与课堂观摩及课后研讨。
  武汉市教科院中学地理教研员程远会、湖北科技学院黄莉敏教授、武汉二中地理特级教师卢厚冰、武汉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郭华等出席活动。活动由江汉区教研室地理教研员张建秋主持。
  课堂展示环节中,武汉外国语学校孔繁希、柯婷老师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共同完成粮食安全系列课,两节课联系紧密,孔老师从宏观角度,带领学生认识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紧密关系,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柯老师对比“藏粮于仓”与“藏粮于地”的优缺点,使大家明确“藏粮于地”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孔繁希老师的《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一课,开篇以“一边饥荒,一边浪费”的强烈对比,使学生反思过去不珍惜粮食的行为,认识到粮食安全对我国的重要性。作为青年教师,孔老师落落大方,用洪亮的声音带着学生迅速进入本课的学习。课堂使用了最新的数据、大量的地图、统计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发现我国耕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寻求解决途径,加深了对我国各项粮食政策的理解。对于粮食进出口这把双刃剑,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多角度看问题,认识到进口粮食的好与过度依赖的坏,感悟粮食安全还是要把握在自己手里。整节课上,孔老师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柯婷老师的《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一课,以学生梳理上节课知识点自然引入本节主题,如何藏粮于地,端稳中国饭碗。本课通过辨析“藏粮于地”的涵义,对比“藏粮于仓”的弊端,深化“藏粮于地”战略提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梯田”案例中汲取智慧,拓展现代“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和广泛应用,最后以“我为家乡(湖北)耕地安全献对策分享会”结束了本课的探究学习。柯老师从容自信、亲切自然,润物细无声地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堂沉浸式的深度学习。师生互动自然、充分,学生积极主动,分享欲望强烈,表达观点激情洋溢,展现了外校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风采。
  展示课后,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的敖慕馨老师、武汉市第二十中学的陈宇歆老师、武钢三中的胡燕玲老师分别以《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严防我国耕地非粮化》、《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高考试题分析》、《高考热点探究——新形势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为主题,交流了深度学习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的一些建议。三位老师从宏观、微观角度,探讨了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明确了粮食安全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以高考试题为例,分析了粮食安全在高考试题中的考察角度、考察重点和涉及的知识范围,提出了备考策略,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三学生指明了方向,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受益颇深。
  分享结束后,三位专家对于本次活动两节展示课内容进行了细致点评,黄莉敏教授提出了两节课程的特点和亮点,表示两位老师课前准备完备、利用图表数据、新闻报道、景观图片,让学生深入感受,生活化地理味道浓郁,体现了情景性概念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卢厚冰老师从教研活动特点、教材特点、课堂特点三个方面评价,课堂从微观走向宏观、知识走向素养、具象走向抽象,并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程远会老师感谢了各位专家、老师、技术人员的付出,从课堂内容“藏粮于地”引申到未来课堂教学要从“藏素养于教”转换为“藏素养于学”,最终“藏素养于研” ,对教学观、学习观进行转换。
  本次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武汉市)地理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得到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朱长华副院长、曹松林副院长的大力支持,委托中学教研室主任华林飞、分管主任伏森泉进行顶层设计,中学地理教研员程远会主持承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