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动手摆弄摆弄来自奥地利的手摇发电机,或自制3D眼镜体验3D成像,一对对大眼睛闪烁着求知的欲望,一个个小问题的抛出期待答案的尽快回复......5月19日,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举办的“‘一带一路’科普交流周”活动在京正式拉开了帷幕。来自北京市20多所学校的近万名中小学生拥趸在展位前,纷纷用自己的方法向着未知的科学领域探寻着答案。
据了解,本次活动共邀请了来自瑞典、捷克、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13个个国家的科普场馆、科研机构、科学中心的负责人或专家50余人出席,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普报告、科普展演等。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副主任陶春表示,之所以要举办这样的活动,主要是结合全国科技周这样的契机,搭建世界科技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同时,也希望能在青少年群体中起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倡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当然,科技类的活动也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整体定位相吻合。”
来自俄罗斯实验博物馆的尤拉介绍说,他们这次共带来了关于浮力、平衡、声音以及基本逻辑推演等四个方面共计10个内容的项目。而且每个项目所用到的“设备”“道具”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对于此,尤拉表示,“我们就是要告诉孩子们科学并不是只存在实验室中,其实距离自己很近。同时,希望孩子们能够利用自己身边的道具走进科学,探究科学的秘密。”
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形象大使陈思思则表示,用“一带一路”的方式让更多的国家带着自己国家前沿的科学知识、科普项目进行交流,这本身对中国孩子打开视野,接触科学都是极为有利的。所以她非常认可这种活动方式。同时,陈思思认为科技兴国与科普惠民同等重要,只有将科学知识借助活动、宣传进行普及,让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孩子了解、掌握,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强国。
活动当天,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另一项重要活动——“未来工程师”博览同时在中心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以及香港的10余支代表队,共3000多人参加该活动。活动以学生科技活动为载体,整合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包括与艺术的结合,通过真实的任务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包括木梁承重、投石车、过山车、水火箭、创意花窗、千机变、创意微拍、智能作品设计、智能F1赛车、回收工程等10大项目。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