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冯淑娟:在阅读中寻“美”
2018-09-24
中国教育在线

  阅读是让读者的心灵在作者营造的精神时空漫步和徜徉,学生能够进入到这个文字所营造的美丽境界,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精选文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文章,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开启学生人生和智慧的文字。

  曾经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阅读是为了寻找另外一个自己。一位教育家也说过:阅读是为了提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上这些看法是成人世界里对阅读的理解,当然都有道理。我个人认为在初中阶段,阅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在文字里寻“美”。写作就是用文字去表现自己心中所理解的这种“美”,哪怕这种美是伤感的、凄婉的。

  我给学生选择文章的标准是一定要包含美的因素,这些美的因素具体可以理解为:哲理美、人情美、思想美、意境美、形象美。作者用文字表现这些美的因素,不是外显的,大多是融化在文字之中,甚至流淌于文字之下的。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递多种阅读之法,让学生在阅读方法的指引下,走进文字去寻找美,总结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去寻美:析“词”寻美,辨“句”寻美,品“文”寻美,解“境”寻美,评“象”寻美。

  将这几种阅读的方式连缀起来,恰好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规律,把阅读主体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排列,发现学生处在不同的学年段,采用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如果把学生阅读进行层级划分,在初中阶段,可以按照如下过程进行阅读训练:

  在这样的阅读层级训练之法的带动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动笔写作,优化学生的写作方法,丰富写作的内容。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曾经为学生选择了如下的阅读篇目:季羡林的《马缨花》《海棠花》《雾》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朱成玉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宗璞《柳信》史铁生的《合欢树》李国文的《读树》洛夫的《一朵午荷》李存保《雪夜里的精灵》池莉《石器的意味》林希《石缝中的生命》萧萧的《灯火》臧克家《炉火》迟子建《泥泞》余光中《催魂铃》。

  精选文章以后,我主要为学生提供了如下的阅读之法,借助这些方法来优化学生的“写作之道”,下面就具体谈谈。

  1.析“词”阅读,寻找“哲理美”

  走进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反义词伴随着作者的感悟出现在你的眼前,这些句子呈现的是作者对人生和未来哲理性的思考。之所以这些句子带有哲理意味,反复玩味,你会感到句子之中具有一种哲理美。在一般人看来,句子中的反义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将这些词语删除,再次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些句子的味道就会有所变化。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重要句子中所包含的反义词,就会发现句子里包含的哲理意味。

  学生掌握了析“词”式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时就会加强对一些相反和相对词语的关注,当这样的关注在阅读活动中反复出现,学生在写作中就会进行尝试,当学生开始尝试阅读收获的时候,他们的阅读行为就开始转化成写作能力。

  例如:我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文章《谈生命》,首先引导学生文中的哲理句子:“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光明”与“黑暗”这一对反义词所包含的哲理内涵,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领悟了:“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在学生的练笔作文中,随后就出现了用一对反义词打造哲理句子,这个句子被放到文章合适的地方,作文也带有哲理意味了。请看下面这篇文章,加线的句子就带有哲理意味,这是学生在阅读后的思考,在思考后创作的文章。

  例如: 开在坚强中的花

  我不是一个爱花的人,但却唯独爱一种花。

  早些时候,一个朋友送了我一小盆仙人掌。我真是难以捉摸她的心思,这毫无美感的一株小小的植物怎么成为一种礼物了呢?看看母亲精心培育的那些明艳绽放的鲜花,再看看它,被放在阳台的角落处,实在逊色不少。有些怪异的造型,上下单调的绿色,浑身长满了尖利的短刺,似乎有意要与人隔开似的。

  唯一让人颇感欣慰的就是它的生命力极顽强,便不用我想着要照料它。又想来它也不会开出让人赏心悦目的花朵,便只把它搁置在了阳台上。久而久之,也渐渐淡忘了。

  唉,在这样的对比下开出的这样的花!

  这样一株不起眼的植物被周围那些娇艳欲滴的花儿掩了起来。然而一天,我不经意地瞥见了一股奇迹绽放了出来——

  仙人掌上开出了阳光!我于是走近去看。原来那不是阳光,而是从绿色中探出的一簇比太阳还耀眼的金黄色。在尖利的短刺包围之中,一朵亮丽却不妖媚的花朵挺着胸,骄傲地迎着太阳的方向,散发着一种独特、摄人魂魄却又难以接近的美丽。

  呀,在这样的阴暗环境下竟然开出这样光明的花!

  这怎么能不引我注意呢?这是一朵开在顽强中的花,一朵靠自身力量开出自信之花。

  眼前的光芒渐渐模糊,转而闪耀在了一片荒漠中。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仙人掌在风沙中、烈日下坚持着,为了生存,它把绿叶转为尖刺。忍耐着、囤积着。在荒漠中,一朵饱含泪水的花灿烂的笑了出来。人们赞美它们的顽强,更应该赞美它们在顽强抵抗时塑造的美丽。

  啊,在这样贫瘠环境下,竟然开出有丰富内涵的花!

  2.辨“句”阅读,寻找“人情美”

  写人叙事的文章都包含着“情感”的因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情味”和“情美”,对学生的写作会有一定的帮助。回顾我们读过的文章,仔细想来,其实在每一篇令人难忘的文章里,都包含几句重点句。这些重点句在文章里起着不同的作用,或抒情、或议论、或议理。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把这些句子忽略掉,那么他们的阅读行为只能叫做“翻书”,文章在他们脑子里也会成为一些文字碎片而已。

  科学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应该遵循人的阅读规律:阅读——发现——创造。实验表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难操作的是“发现”的环节。为了解决学生阅读中出现的这个问题,我跳出了一般式阅读的框框,带着学生尝试“析句”式阅读,“析句”阅读最关键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重点句。

  以记叙文阅读为例,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析三句”是非常关键的,这三句就是存在于文章里的抒情句、议论句、议理句。在记叙文阅读中抓取了这三句,并对这三句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学生自然就会发现作者的写作目的了。

  文字里所包含的作者写作目的、感情、态度毕竟是作者的,当学生简单与作者的文字相遇,他们不会被文字所触动,也不会因其中的故事产生联想。如果学生读了别人的文字,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章的整体构思去辨析“句子”,学生在“辨析式”阅读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道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最重要的是消化句子内部所包裹的“情理”之味。他们还会在自己的写作中对此借鉴或仿用,从而创造出自己作文的人情美。

  例如:我推荐学生阅读《三十年的重量》,此篇文字是余秋雨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初二(5)班朱浩然同学,在阅读时抓住了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的两个具有“人情美”句子:“30年前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甜酸苦辣给你。”和:“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他在仔细品味过后,读出了存在师生之间浓浓的“人情美”,之后,在自己的练笔《母爱的重量》一文的结尾也创造出具有“人情美”的文字。

  例文:母爱的重量

  盈盈月光,我只鞠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只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只拾一片最美的;漫漫人生,我只采撷最重的——母爱。

  ——题记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人,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丝毫也不平凡,反而是伟大的,因为她为我付出了太多太多,我甚至随时都能于细微处感受到她对我的爱。

  她着实很平凡,每天只是辛苦地工作着,回到家后也要忙碌着料理家中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对我很好,总关心我、照顾我,对我的衣食住行丝毫不敢怠慢,生怕我受到什么委屈。

  她爱我,我也爱她,天下哪有儿子不爱母亲的道理。

  可是每逢提到“母亲”这个“古老”的、“乏味”的、倍感“缺少创造性”的话题时,我总会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与赧然——或许是因为她爱我太深,还是因为别的什么的,我无从知晓。我对这种话题十分无语,感到无话可说。

  上了初二,语文老师们总会提及到“母爱”之深,“母爱”之伟大,使我对“母爱”又多了一份理解。

  有时,我会看些《繁星》《春水》之类的有关母爱的诗,不禁会感受颇深。

  渐渐地,我好像对“母爱”的态度有了转变。前些天,我无意在她的头上发现了一根白发,虽然是极纤细的一根,依然被我发现了。我帮母亲揪下那根白发后,母亲没说什么,只是摸了摸我的头。我觉得,母亲老了。

  那根白发如同胎儿与母体连接的脐带,沟通着我与母亲,彼此交换着一些信物。我想起了在我几度找不到书时,她翻箱倒柜,累得汗涔涔地找遍了每个角落,最终从犄角旮旯中找了出来。

  我突然感到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我把自己的生活失误转换成母亲的劳动。

  冰心曾写过:“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是啊,女儿感激母亲之心都如此酣畅,那作为儿子的我,爱母亲的心情当然是更加急切的了!

  我突然感觉曾经的我是那么愚蠢,竟然会对人间最伟大的东西感到无语!感到无话可说!我羞愧极了,巴不得找个地缝快一些钻进去,免得让旁人看出了我可笑而又可怜的心扉。

  我想,此时此刻我对母亲的爱意必定是旁人所不能及的。

  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又不免会茫然,会踟蹰:十四岁的我现在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好像真的是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了。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我认为母亲是最伟大者,而母爱便是最伟大的产物,它太贵重了。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敬母亲,用一生对母亲的爱来回报母爱的贵重。

  3.品“文”阅读,寻找“思想美”。

  文章中的某些段落包含作者的思想,这些思想承载着善良、自信、帮助、宽容等美德的光辉。这些思想的光辉,借助文字直接或者间接表现出来。从写作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段落的作用,实际上它凸显的是文章的“思想美”。

  俗话说“文如其人”,也有人说“人品”决定“文品”,的确如此,一个思想不雅的人是写不出思想高尚的文字的。一篇文章里所包含的“思想美”,可以让学生浸没在文字的甘泉中,去洗濯灵魂的污秽。当学生阅读此类文章多了,受到了别人思想的熏陶和浸染,必然会对自己的作文产生影响。

  例如:我推荐学生去读《感悟母爱》这本书汇集了118个关于母爱的真情故事,学生读过以后,其中最令他们感动的一篇莫过于《疯娘》了。这篇小说主要描写了疯娘对她的儿子——小树的爱,还写出疯娘这一辈子的悲惨,直到最后为了给儿子摘野桃,死在了山谷里。这本书中字字真情,篇篇经典,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一本书,学生读过以后也收获很大。以文章的“思想”美为例子,其实“母爱”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主题。205班学生黄凌云在读过《疯娘》这篇文章以后,摘录了一些具有思想美的片段,下面与大家分享。

  《疯娘》节选:2003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了十几个野鲜桃。我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的……”没想到娘还会摘野桃,我由衷地表扬她:“娘,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娘嘿嘿地笑了。

  娘临走前,我照例叮嘱她注意安全,娘“哦哦”地应着。送走娘,我又扎进了高考前最后的复习中。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问我娘送菜来没有,说我娘到现在还没回家。我心一紧,娘该不会走错道吧?婶婶问:“你娘没说什么?”我说没有,她给我带了十几个野鲜桃哩。婶婶两手一拍:“坏了坏了,可能就坏在这野鲜桃上。”婶婶替我请了假,我们沿着山路往回找,回家的路上确有几棵野桃树,桃树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个桃子,因为长在峭壁上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同时发现一棵桃树有枝丫折断的痕迹,树下是百丈深渊。婶婶看了看我说,“到峭壁底下去看看吧!”我说,“婶婶你别吓我……”婶婶不由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

  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悲痛得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说:“娘啊,我的苦命娘啊,儿悔不该说这桃子甜啊,是儿子要了你的命……”我将头贴在娘冰凉的脸上,哭得漫山遍野的石头都陪着落泪……

  2003年8月7日,在娘下葬后的第100天,大学烫金的录取通知书穿过娘所走过的路,穿过那几株野桃树,穿过村前的稻场,径直“飞”进了我的家门。我把这份迟到的书信插在娘冷寂的坟头:“娘,儿出息了,您听到了吗?您可以含笑九泉了!”——选自《疯娘》

  初二(5)班的学生黄凌云在阅读之后,将母爱的思想放大成对小动物的一种关爱,她写下了一篇文章《打开那扇大门》,表达自己对一只流浪狗的悲悯之情,她思想深处的善良之美,借助对一只小狗前途的担心,被真切的表现出来。我询问她写此篇文章的立意,她说是源于《疯娘》这篇文章思想的感染,所不同的是:她把爱的思想进行了放大,放大到对自然生命的关爱。

  她在结尾写道:“大街上,熙熙攘攘的,有人在笑,有人在跳,每个人都绽开了笑脸,就连街边的花草树木都在随风舞动着。我希望,收养那条狗狗的好心人就在他们其中,更希望他能够好好照顾狗狗,不要再抛弃它了。有时候,对他人友爱,对他人打开那一扇心灵之门,对他人伸出一双援手的同时,不仅帮了他人,同时也帮了自己。”这一段出现在结尾的文字,体现出她作文的“思想美”。此篇文章的思想美涉及到人物的心灵、思想和道德等多个因素。走进她的作文,你会发现她阅读《感悟母爱》的浅浅痕迹,这痕迹就是她在其中借鉴过来的“思想美”。

  4.解“境”阅读,寻找“意境美”

  一些有意蕴的文章,我们读过以后,好久都会在自己的头脑中重现某个场景或者意境。其实,这其中的秘密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美丽,还有一种更加深层的东西存在于文字的下面,那就是意境。古代诗歌的创作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现代散文的创作也非常讲究意境,说起意境的内涵,也许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如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文字里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体会由所有形象共同组合在作者笔下的感受,这种感受作用给读者的内心的感觉就是意境吧。

  引导学生对文字进行解“境”阅读,其实并不难。只要在走出文字之前,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文字所构成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味作者的感情,就会顺利理解文章里的意境了。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对于车站送别的那个场景,父亲的背影逐渐消失在人流当中,当时作者用文字呈现给我们的是伤感,我们从作者笔下的画面中感受到了是一种父子互爱的“意境美”,这种美就像电影里的长镜头,由近及远把作者的思念和爱延伸,读来让人回味和难忘。

  例如:我推荐学生读《空山鸟语》这篇文章,大家对于作者郭枫也许不太熟悉,但是,当你走进他的文字,就会被他文字里的意境美所吸引。初二(3)班学生韩露,在我的推荐下走进文字,她对如下的文字感受最深:“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还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其实,以上这段文字的妙处主要在“意境美”的营造上,当我与学生交流完“意境美”的营造方法以后,学生在作文中尝试营造“意境之美”比较成功。

  以初二(5)学生杜博茜的练笔《温暖的雨》为例,她在作文结尾设计的文字是:“我的心不由得涌出一丝温暖,点了点头,接过雨衣的一角,轻披在身上,这淡淡的粉红色调仿佛有魔力一般,融化了冰凉的雨雾。于是我们披着雨衣走出了大门,在雨里飞速奔跑起来,地面上溅起的水花浸湿了我们的鞋子,飞舞的雨丝打湿了我们的头发,可我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因为心中充满着友情带来的欢乐与温暖……”

  她把温暖与冰凉写在一起,在读者面前营造出既温暖又寒冷的意境,让人感受到雨是温暖的,情也是温暖的。

  探索学生创作的原动力,其实除了兴趣的培养之外,阅读是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当,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效果就有可能达到最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