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胡牛一刀:个性化、社会化与高考改革
2018-05-28
胡牛一刀微信号

  导读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浙沪高考改革方面的文章,其中有的说复旦大学2017级浙沪生源大学物理学科不及格率比过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达30%(未证实),结论是大学教育质量的起点受损,从根基上危害到了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率。确实,这届浙沪学生是选课高考的,学生学业的差异必然是巨大的,如果大学未作应对,还是老办法统一编班,势必造成这种起点不一致的现象。那么,我们需要的思考的是,这些问题是出在高中?还是高考改革制度设计的问题?还是大学本身的消极态度造成的?高考改革并不是一天内完成的,对2017级学生来说,各个大学都有大量的准备时间,因为2017级生有整三年的改革过程,我们的大学在这三年中,思想上有过多少改变?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有改变?对待高考改革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既然当初没有让学生选物理的科目设置要求,现在又何必抱怨学生物理基础不扎实。

  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比照比照。现在全国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推动这项工作的实施一定是政府,一定是垃圾回收的环卫公司而不是农民朋友们。为了促进农民朋友对垃圾分类感兴趣,肯定要出台各种制度,有奖励的也有处罚的。在全国推行这项制度前,有的地方还真的进行了试点,当农民朋友认认真真把垃圾分成“可以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放入不同的垃圾桶后,村里开过来运垃圾的车却只有一辆,环卫工人们不管什么类别的垃圾最后都倒入同一个车中。大家看了此例一定会发笑,如此回收方式,何必让大家把垃圾进行分类啊?

  读而思

  教育就是生长,生命的成长就是不断成熟与进步,在此过程中人要不断成就自我,成为社会积极的一员。教育不仅要为个人适应社会提供条件,使之成为现实社会人,更要为人的个性发展开辟天地,让个性化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将来社会人。如果说社会化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个性化则是确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所在,两者不可偏废。作为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对教育方向的把握及人才培养的走向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公平公正,科学选拔各类人才。相比以往乏选择性的文理分科,本次高考改革中的着力点是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增强了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这次改革是不是就已经表明我们的教育重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了呢?高考改革与个性化发展契合了吗?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完满的,关于学生个性化、社会化与高考改革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一、个性化与社会化

  爱因斯坦认为:“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源于独立的个性。”社会是在创新中发展的,创新在本质上、发生学上不是群体性的,而是个性化的,可以说社会发展既是人民群众推动的,也是社会精英撬动的,更是人个性化的集中反映。人的个性是实现创新的基础,因而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个性。提倡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其意义在于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在根本意义上是一致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达到自我实现,其根本在于个性得到发展。如果一个社会无视人的个性甚至抑制个性发展,那么无疑是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贬值,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反之,人的个性愈受到重视,个性愈发展,社会则愈进步。教育的社会性告诉我们,削除个性发展的桎梏,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就是创造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条件,这关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可以成为社会中特定的一员。通常来说人生有两次社会化,一次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来完成,初步的价值观、人格、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及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会基本形成;第二次社会化也就是再社会化,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这个时候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适应社会,人的个性会受到社会的影响,但仍会受制于第一次社会化。如果两次社会化差距太大,受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说明第一次的社会化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的改革是社会根本的改革,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学生能够成功社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教育将社会的需要与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而不是扼杀,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也只有我们的教育有足够的开放,学生个人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时候,个性化与社会化才能统一,我们的教育才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当然地要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个性化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他是一个人接受教化的过程,基础教育作为养成教育,必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这在高考制度的设计中必须顾及公平性与公众接受,个性化作为一种理想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中逐步得到体现,是从实然世界不断走向应然世界的过程,它体现了教育的超越性。

  二、个性化与高考改革

  作为人的个性,是区别他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和品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本次新高考改革在育人模式上主要体现了选择性教育思想,相比以往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如选择课程、选择考试科目、有限度地选择老师、选择考试时间及选择专业与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现在个性化的课程与个性化的学习,同时还有个性化的应考方案,个性化的升学通道、个性化的志愿。通过对比,本次改革确实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体现了一定的个性化教育,初步具备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基础。可以说,我国的高考改革朝着发展人的个性为目标的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而努力着。在如此制度框架下,我们还是需要冷静地思考,我们的学生是为了取得高分而选择课程?还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课程?这其中有多少是“被个性”?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个前提下怎么能够做到个性化?高考制度本身是带有普遍性的它怎么能够做到真正个性化的设计呢?考招分离的制度在公平的前提下何时才能推进?个性化与高考有着必然的联系,高考改革的深化要体现为有助学生个性的舒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其实质是指每个个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他需要落实到个体的生命成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强调个性化要体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融合,个性化并不排斥社会化,个体生命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新社会、新生活的过程。高考改革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给他们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和天地,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更深入地去思考,如果说本次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发展的是学生的什么个性?教育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让人的所有方面都均衡地发展,也不是每个科目都要得到全面发展,这其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教育须遵循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这样才能决定人才的多样性。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由学生的秉赋、志趣才能及性格特征等来决定其发展的方向,我想这才是我们高考改革的核心。当然,指望通过高考改革一举解决教育的所有弊端,从根本上扭转所谓的应试教育现状,那是不现实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的大学教育,这是现实。无论怎么样的改革,高考仍需一个衡量标准,这标准就是考试制度,区分度是它必须的。如果说一个考试制度能够适合大学的意愿,大学的招生意愿,当然是最理想的,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本次高考改革,高中自愿吗?大学积极吗?没有大学积极参与的高考改革如何体现个性化?现在是高中为主体,让高校来适应高中所谓课程改革的需要,考试评价改革的需要,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教育改革的希望放在高中学校,高中学校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目前高考改革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与高中衔接中的个性化

  教育的问题不是高考带来的,高考的问题是教育带来的,教育的问题是社会带来的,社会的问题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浙、沪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思想观念比较超前,无论硬件或软件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也是恰当的。如果说,两个试点地区的高考改革体现了教育的选择性与多样性,体现了一定程度个性化教育,那么与之对应的大学招生与大学教育是否同步跟上了,这是有疑问的。目前,因为部分大学只在招生的过程中注意到了高考改革,而实际招生后的大学教育中未及时应变或根本未作改变,浙沪的高考改革反而给这些大学仍就一统教育带来了教育起点的混乱,进而影响到了大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这是可以预见的与事实存在的,也暴露了本次高考改革中大学的消极态度。至少在第一届学生的选考科目的规定及大学入学后的教育中可以看出,高考改革后的大学与高中的衔接存在问题的,所谓的个性化教育并没有得到延续。为了争抢生源,很多高校未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而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这也就使有限的高考改革推动的“个性化”教育碰壁。大学招生说到底主体是大学,任何专业都是通过课程而发生的,大学因为课程而拥有设置专业的能力。弗莱克斯纳在《现代大学论》中说:“大学要根据需求、事实和理想所作的变化。但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社会对高考改革有很大的期望,大学未及时应变,这就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地方。大学是通过课程与学生交互的,通过专业,通过课程群,从而使学生获得专业学位。

  通过高考改革推动,高中生与家长已逐步建立起先专业后学校的观念,关注焦点已从学校(985,211)到专业,乃至大学提供的课程,授课的教授等。事实上也出现了部分顶尖大学的一些专业录取分低于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的现象。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精细、精准就在眼前,大学教育须尽快启动课程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对应高中的课程改革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这其中重点显然在于课程的设置,毕竟专业、学科、职业是通过课程而汇合。大学须在同一个专业,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让高中不同选课的学生都获得合适的教育,而不是一入学就补物理知识,只会补课的大学教育显然是消极被动的。耶鲁大学信奉的信条:“你们(学生)就是大学”。怎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怎么样的课程。如果大学消极应对高考改革后送上来的不同学生,那么一方面抱怨学生质量的同时,另一方面大学本身或相关专业也失去了竞争力。建立起课程比专业更重要的理念非常重要,恰当的组合一个课程群能反映职业的基本需要,大学要通过课程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发展他们的个性,为民族国家的长远、健康的发展提供健全的心智支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