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新格局
早在2003年,武侯区通过政府主导,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联体捆绑”发展模式,率先成为全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武侯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不断优化,形成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捆绑发展”、“名校集团”、“校际联盟”、“学区共进”等诸多实践路径,全面提升了区域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品质。
辟“捆绑发展”蹊径,破“传统管理”格局。城乡学校“捆绑发展”模式,是武侯区推出的“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定代表人、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学校管理办法。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送课下乡,拉手结对,而是将城区12所优质学校和城郊所有的12所村小结成办学共同体,以强带弱。通过整合、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文化浸润、课程引领、建设学术共同体和课堂纵横跟踪,促进捆绑两校理念、资源、成果、利益共享、荣辱共担,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了扶助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推动城乡互助走向文化融合,实现管理一体化,师资交流经常化和教育教学联体化。
创“名校集团”模式,转“资源稀缺”劣势。“名校集团”是指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武侯区成立了礼仪职中、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玉林小学、四川省直属机关实验幼儿园七大名校集团,共纳入48所学校,充分利用龙头学校的品牌价值和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区域扩散,实现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
搭“校际联盟”平台,补“校本研修”短板。2007年4月,武侯区发起了校际联盟的号召,川大附小、华西小学等6所盟约学校积极响应。至今,校际联盟学校已发展到9所。
建“学区共建”机制,破“各类教育”间的壁垒。武侯区建立了以高中为龙头,带动初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学段贯通发展的学区联盟机制,按照相对就近、名校集团统一、数量相对均衡的原则将辖区内的学校划分为三个学区,实行“学区共进”机制,确保各学区学校和学生数量相对均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