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神之“包容”——著名学者于丹解读
http://chuzhong.eol.cn/ 来源: 作者:于丹 2011-12-08 字体:大 中 小
北京精神发布后,著名学者于丹对其中的“包容”进行了解读。她认为:作为城市意识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异质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史记·儒林列传》称:“建首善自京师始”,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气度,也是市政建设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更是北京作为首都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格。
包容是历史时空中凝炼而成的城市气质
从历史位置上看,北京处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的交汇点上,又处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交错线上。自3000余年前建城、850多年前建都,北京一直处于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之中。自秦汉而始,北京就是中国北方的军事与商业重镇,自辽代以后,北京逐步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少数民族移民的持续增加促进了北京文化气质包容的特性。特别是元代建大都以后,北京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之一,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北京从原始包容走向自觉选择,进而提升到多元共生的都城文化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之后,近现代历史发展中日趋稳定的包容气质成为北京识别度最高的城市品格。
包容是自觉的市民理念与文化追求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体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与关怀,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市民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北京的建设目标是最具文化魅力、最为和谐宜居的城市,只有吸纳借鉴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国际与本土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在碰撞中的融合。北京目前拥有作为新市民的外来务工人员八、九百万,居民与国内国际流动人口年度总数近1.7亿,居全国城市之首。具有多向性的包容使这个城市日趋呈现“和而不同”的人文状态,不断以化合反应、而非物理累积的方式生成新文明成果。
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
好高中
国际学校qq群:512900566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