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北京市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宝贵人生体验
2018-10-15
中国教育在线

  来自北京市育才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苏芮莹谈起在农职院和同学们参加学农活动很兴奋,她说:我是我们宿舍的宿舍长,这次住集体宿舍学会了怎样过集体生活,怎样和同学们相处。另一个方面呢,就是关于学农的课程,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天早上刚上的小小建筑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搭建一个花坛,虽然要在土地上搬砖、和泥、砌砖,同学们弄脏了双手和鞋子,但是我们小组的同学都没有一句抱怨,团队合作让我们组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我们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的生活环境,换到一个要靠自己努力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的环境,突然间的转变会令我们有一些不适,但是我们都积极面对这些问题,虽然过程很辛劳,但是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学农活动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品质,激发了劳动的创造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学生,我们不光要注重自己的学习,还要注重自己多方面的发展,作为一个平常人,我认为在家里我们不应该只靠父母,要更多事情我们要自己动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北京市一七一中学初二11班的冀一丹参加了农机站一周学农活动后,在日记中写到:本次学农活动中,我经历了很多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菜苗移栽、喂小牛、挤牛奶、制作豆腐等。一想到学农生活的结束,我就十分惋惜和不舍,因为在这里,我提高了自理能力,与同学有了共同的回忆。体验了农民伯伯的生活,更让我懂得了饭食的来之不易,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周的学习,影响学生的一生”。

  房山区昊天学校初一学生王远在参加完自动化工程学校一周学工之后感到意犹未尽,他说:为期6天的学工生活已经圆满结束,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和同学老师们在自动化工程学校度过了难忘的6天,我体会到了动手的快乐,合作的兴奋和努力后的成就感,我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与大家在这里分享。这是我们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大家要在一起同食宿、同学习、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在集体中得到了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知识水平、动手操场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大家比以前更加团结友爱了。学工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画扇面,制作印章,组装收音机,电火花切割无人机等。让我们在实践中收获了知识和快乐,提高了能力和素养。在众多活动中,最吸引我的,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活动是无人机的组装、安装和操作。在无人机成功飞起的那一刻,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悦无以言表!那一刻我深深的意识到真正的喜悦和幸福是靠努力换来的!6天时间一晃而过,我还沉浸在学工活动中意犹未尽,这次活动必将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学工一周,受益一生!

  北京市第44中学化学老师高苧谈到:农职院为我们学生提供了的丰富多彩的学农课程,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兴奋,还有学生在课上的那种浓厚的兴趣,特别的喜欢上课,比如说主食制作的课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生活中的知识,还学会了化学知识,更能体会到父母为大家准备的食物来之不易。我今天上午还参加了一个制作酸奶的课程,我觉得在整个的过程当中,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始终在贯彻一个控制变量的思想,这个在化学教学课中也有强调,但是在制作酸奶课程中,学生体会更深。对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觉得还是有很大启发的,我觉得应该多带学生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在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开学生愿意上喜欢上的一些课程。

  这是师生参加北京市学农学工教育实践活动的切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这项教育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实际获得,深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为贯彻《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北京市教委在2015年10月启动了初中学生学农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课程为核心,以实践为重点,推动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初步构建了学农学工特色课程体系,开发了学农学工教育课程平台,实现了学生在网上自主选课,形成了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成果。

  经过3年实践探索,初步显现了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色。

  一是突出育人导向,强化自主管理。学生学农学工一周,生活自理,自带铺盖、自主选课、自主产生班干部,极大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田间和车间劳动,都要学配餐做饭,都要打水挑担,都有劳动成果。

  二是网上自主选课,实行走班上课。开通北京市学生学农学工选课平台,提供学农学工课程套餐,让学生提前选课,一周安排一目了然。打乱原有班级建制,通过选课产生新的班集体、班主任、班干部,以新班级为单位全程开展实践活动。

  三是课程体系更加完善,突显实践特色。目前,三个市级学农基地,开发了200多门接地气、接课本、接生活的学农课程,涉及农业与生产、生活、创意、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也开发了14门学工课程,这些课程中60%以上为劳动体验课程,将学校学科课程与劳动基地实践课程有机整合。

  四是发挥劳动基地资源优势,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北京农职院加大基地资源的改造和修缮,新修缮了农家小院、青年农场等,还原了原汁原味的劳动生活场景。中国农机院北京试验站规划建设专业教室、食品深加工厂房和操作间,添置各类农业机械化装备,充分利用1500亩的种植养殖试验田开拓学农场地。农学院利用6个实训基地、9个实验室承接学农教育实践活动。自动化工程学校也重新装修了教学楼,专门安排出16个专业教室和实训场所,8间学生自习教室专用于学工实践活动。各基地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五是拓展劳动教育内容和载体,探索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2018年,北京市教委在组织城区学生到学农基地学农的基础上,拓展劳动教育新途径,组织郊区学生到北京自动化工程学校开展学工实践活动。进一步优化市级劳动教育资源布局,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初步构建了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劳动教育基地专业支撑保障,学校学生、教师主体参与的劳动教育新体系。

  学农学工教育实践活动是北京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也是转变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能力,使学生感悟“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北京市教委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定位,从政策指导、资源统筹、课程开发、组织实施、经费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

  一是抓好政策指导。根据教育部加强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北京市教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京教办函﹝2015﹞9号)和《关于依托社会大课堂完善中小学实践育人体系的指导意见》(京教基一﹝2018﹞8号),引导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强化实践育人。

  二是抓好资源统筹。依托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统筹市级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拓展劳动教育基地。通过调研评审论证、向社会公开招标等方式,先后确定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国农机院北京试验站、北京农学院以及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等作为市级学农学工基地。充分发挥市级劳动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各区开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

  三是抓好课程开发。市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教研部门、课程部门、实验学校和劳动教育基地专业人员组成课程研发小组,组织研发了“菜单式”学农学工实践课程,使学农学工实践课程与学校学科课程有机衔接、充分整合,探索构建“接地气、接课本、接生活”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搭建学农学工选课平台,服务学生网上自主选课。

  四是抓好组织实施。市教育行政部门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将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纳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指导学校和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实地调研、工作培训和过程跟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保障措施。加强部门沟通,及时反馈问题,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学农学工成果展示交流会和阶段工作总结推进会,宣传学农学工典型经验和育人成果。学生参加学农学工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五是抓好经费保障。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经费每年由市级财政予以保障。市教委会同市财政等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生均标准,并为每位参加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的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和附加无过失责任保险。

  学农学工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市、区教委、劳动教育基地和项目学校密切配合,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得到中央领导批示肯定,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形成育人特色,彰显育人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打破资源壁垒,将社会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贯通和融通,服务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劳动教育基地的软硬件资源得到优化、共享,其资源优势和教育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二是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无论是郊区学生到城区学工,还是城区学生到郊区学农,都是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让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际举措。三是促进了学生更多的实际获得。参与市级学农学工活动的学生大部分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离开父母,第一次体验寄宿生活,第一次走到田间地头和车间厂房劳动,他们不仅感悟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更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更懂得体谅父母,更自觉承担家务,更深刻地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许多家长切实感受到了孩子身上的积极变化,都表示“有时间还是多让孩子们体验一下生活”。

  2018年,北京市进一步扩大了市级学农学工学生规模,惠及更多区、校和师生。目前,累计参与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人数达5.5万人。下一步,北京市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育的社会贡献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升学工具箱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18-08-31